楊照的評論,但我覺得很有道理!
今早訪問台北愛樂,宣傳台北愛樂25週年的節目,講到「琴之森」這漫畫。
本不以為意,但訪問之後五分鐘短短的評論,卻直接命中台灣音樂資優教育的要害。
節錄楊照評論
~~~~~~~~~~~~~~~~~~~~
學音樂真的是會彈了音,會把音拉準就叫做會了嗎??
甚麼叫做「會了」??
學音樂往往是透過音樂發現自己,或是如何用自己的生命豐富音樂。
學音樂不只是技術的培養,重要的是要更深的理解學音樂的過程中家長很喜歡幫孩子安排曲目,莫札特、貝多芬的曲子往往在學校考試之後,就不被演奏。
拉小提琴的朋友們在台灣的環境很少聽到莫札特,貝多芬的曲子在公開場合演出?一般認為他們的作品是比較簡單的,在小學拉完後就不再被當作考試或是比賽的曲子。
為什麼?
學音樂是只要追求更難的曲目嗎??非得演奏非常困難的曲目嗎?
音樂是有故事的。
音樂和人之間沒有連繫,最終得不到好的聲音,也得不到有生命的聲音。
最後,得不到好的音樂。
~~~~~~~~~~~~~~~~~~~~~~~~~~~~~~
深有同感啊!
我回想到某次跟Sophie一起彈琴時,他叫我去談一場戀愛
我想他的意思應該是要豐富自己的感情世界吧!
(呵呵!我不喜歡談戀愛,因為戀愛往往會面臨分手,那時會很痛苦啊!)
我好愛德布西的華麗曲,我好愛小黑人,我也好愛Mozaer k331和k332,Beehtoven的華德斯坦是我的最愛,Chopin Waltz更是迷人,這些都不算是技巧頂難的曲子,但就是百聽不厭,每次彈都覺得他們能為我帶來不一樣的想法。
可是一般那種「半桶水」的人,真的都會以演出曲目的難度來評斷一個人的「程度」。
可這是人生啊!沒辦法比的。
我要來開一場「我的最愛」系列演奏會。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