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分類:教育&教養 (80)

瀏覽方式: 標題列表 簡短摘要

張曼娟 讀論語帶小孩:循循善誘,父母的天命

作者:暢銷作家 張曼娟


2010-07 親子天下雜誌 14期

 

打打鬧鬧,是朋友間的樂趣,卻是親子關係中的悲劇。父母用最尊重孩子的方式把孩子帶大,卻有著巨大的焦慮與感傷:「我這麼尊重他,他為什麼不尊重我?」

 

我在一家餐廳的候座區排隊,旁邊有三個小學二、三年級的孩子,正在聊天。他們長得都很漂亮,衣裳、鞋襪和背包顯然經過精心打理,若不是時尚名牌,肯定也是設計師款式,任何一個孩子都可以立刻上場走秀或登上童裝目錄。孩子們聊天的內容又是什麼呢?


第一個男孩說:「我們家裡我最大,我想看什麼電視,全家人都要陪我看。」

wrt0302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網路文章】影響孩子學習動機的六個因素

 

影響孩子學習動機的六個因素

作者:友緣基金會2015-11 Web only

學習意願、學習動機的高低,決定了孩子是否能積極面對學習,鼓勵孩子積極面對學習,建立好的學習態度是關鍵。
影響孩子學習動機的六個因素

講到學習意願大家想到功課,讓孩子能勝任課業並願意主動積極學習是重要的,但是孩子的人生不只有功課,如何讓孩子將生活過的更有意義的積極態度似乎更重要。

有名的社會心理學家Erikson提到兒童階段的任務是友誼、各種技能、自我評價及團隊合作,如果孩子能對此階段的要求表現出自信感,在各方面感受到「我可以」、「我做得到」的喜悅,將會發展成勤勉的人而能為目標持續努力,如果孩子感受到「我不行」、「我無用」就易演變成自卑,要自卑的人有學習動機是相當困難。


肯定自我,增加信心

wrt0302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常常聽家長說「等他有興趣了再讓他接觸」,殊不知,這過程竟相反了。興趣應該是常常接觸,才會覺得好奇;而喜歡,則是有了成就感才會產生的感覺。

 

所以我自己寫了一個流程圖如下:

 

常接觸(培養的過程)→興趣(喜歡這樣事物)→堅持(需要長時間練習與忍受種種挫折)→精熟(技巧的達成)→專長(獨當一面)

 

------有感而發,任何事物都是這樣------

 

 

我最怕看到家長,一見到孩子的錯誤就打罵,一彈錯就罵,一彈錯就打,彈錯三次就捏手,彈錯五次就說「不要學好了」。

wrt0302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2013-04-16 天下雜誌教育特刊 文/吳韻儀

看電視不僅妨礙孩子的腦部發展,更會降低思考能力、注意力與想像力……,不管什麼節目,只要打開電視,就可能傷害你的孩子。

節目開始了。恐龍布偶挺著大大的肚子,一跳一跳的出現在電視螢光幕上,與一群小孩唱兒歌、玩遊戲。還不及電視高的孩子,站在螢光幕前仰著頭,不時隨著玩偶搖動身體,哼哼呀呀。

也許你心裡想著:才開始牙牙學語的孩子,就能跟著電視節目唱歌、甚至學英文,真是愈來愈聰明。

這可是大錯特錯。

「只要在電視螢光幕前坐上半個小時,人的新陳代謝與活動力都下降,智商減少五十。」美國《聖路易郵訊報》報導了曼菲斯幾位心理學家的研究指出。此外,還有研究顯示,看電視會使人變得被動與焦慮。

真的嗎?

近年針對腦波的研究,讓我們透視電視對腦部的影響。

wrt0302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http://www.thenewslens.com/post/25476/
在台灣,我們不太思考「什麼是該學的」,只在乎「什麼是會考的」
(編註:本文是謝宇程在TEDxNTNU演講的重點記錄,影片連結)

過去二十多年來,教育界有許多改變,但少有改變的一件事是,我們一直在教改。

教改了這麼多年,我們對教育有比較放心、滿意、樂觀嗎?如果沒有,原因是什麼呢?有人說問題出在教育部長,有些人要總統負責,有人責怪老師和學校。但是,有沒有一些因素,是我們都忽略的呢?我從高中到大學的經歷,也許可以作為一個案例,和大家分享。
在高一升高二的分類組,可能是人生第一個重要的選擇。當時,我心裡希望選一類,因為我對語言有些擅長,也對社會和人群好奇。我去書店或圖書館,一向直直走向人文社會書區。但我父母希望我讀三類,日後當醫生。我們吵了一架之後,三加一除以二,我讀了二類。我認為少讀一科生物,也是我的協商成果,還有些高興。當時並不知道這個決定,對我自己有什麼樣長遠的影響。

高中在用功讀書當中過去了,直到聯考完,得到不錯的成績,才開始認真想大學和未來的事情。我突然發現,我看完工程類的科系,看到它們的課程,我一點也不好奇,也不想當工程師,這下子才發現誤會大了。

在所有二類組可以選的科系之中,我發現工商管理系的課程,我相對不排斥。並且,如果日後成為成功企業家,例如林百里、張忠謀,似乎也對社會很有貢獻。進了這個科系之後,才再次發現,其實課程也無法讓我感興趣;林百里、張忠謀等企業家,也沒有讀過管理科系。我又誤會了。
因為對工商管理系的課程、商管財金類書籍、財經報章雜誌都打不起興致,我不希望自己日後的工作,又沒興趣又不擅長,於是我開始找第二把刷子。當時政府在提倡生物科技,看來日後有前景,加上我小時候在祖母家院子裡種花拔草頗有美好回憶,於是我選擇申請雙修植物系。

申請上植物系之後,讀了兩年,再次意識到,植物系所學的,並不是種花栽樹。那時,所有研究的重點都是細胞中的DNA,所以最重要的科目是生物化學,其中有許多要背誦記憶的專有名詞,還有無盡的實驗。這樣的學習內容,若反映了日後的職涯,那也不是我想要的,我發現自己再次誤會了。

wrt0302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http://www.parenting.com.tw/article/article.action?id=5056160
許皓宜:我不會,這好難…面對孩子容易放棄

作者:諮商心理學博士/許皓宜

許皓宜:我不會,這好難…面對孩子容易放棄
圖片來源:《教出情緒不暴走的孩子》

孩子的「不敢」,會表現在很多層面。小小孩的「不敢」,會讓他們不敢嘗試許多「明明無危險性」的人事物;而大一點小孩呢?這些事物對他們來說已經不是非常陌生,但他們卻很容易退縮。從心理學角度來看,這已經跨越了「不敢嘗試」,到了一種比較偏向「消極」的心理狀態:未戰而先放棄。 要鼓勵這種「容易放棄」的狀態,父母除了要先了解背後的原因,還要幫助孩子建立「成功的想像」。

新學期,欣欣帶回來老師發的一張「才藝通知單」,有韻律、畫畫、黏土、點心、樂高、科學……好多好多才藝活動可以選擇。

「欣欣,你想要學什麼?」媽媽問。

「嗯……我不知道。」欣欣聽了這麼多選擇,很猶豫。

「學跳舞?」媽媽又問。

wrt0302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學習認知:沒有快樂學習這件事

 每個人的學習啟蒙,一定是被動學習,在體制內受教育,少不了壓力,少不了規範,當然也少不了考試,更少不了痛苦。如果想透過各種教學的改變,讓學習痛苦減輕,雖有可能,但如果想把學習變成快樂,完全沒有痛苦,似乎不太可能。

 學習本就是勉強,本就要承受過程中的折磨,這是學習的基本認知。

 有個四十幾歲開始學彈鋼琴的朋友,某天晚上吃過飯後,就戴上耳機開始彈琴,完全忘了時間,第二天早上,太太一覺醒來,竟發覺他整個晚上沒離開過鋼琴。

 我學習高爾夫兩年之後,想朝單差點(編註)邁進,常常一週上練習場四、五次,每次都打好幾百球,打到手指破皮,綁上繃帶繼續打。有時候還一天上練習場兩次,清晨、晚上各一次,朋友甚至打趣說,「你想打職業嗎?」

大學畢業後的預官考試前一週,我改變原來放棄考預官的決定,全心全意用一週的辛苦投入,換得未來一年半的自由。沒日沒夜的念了七天,我順利考上預官。

 這幾件事,在外人眼中都非常辛苦,都是異於常態之事,而對當事人而言,過程確實辛苦,精神上充滿折磨,而體力也可能不堪負荷;但只要期待有所得,學習就不會痛苦,一切的付出都是值得的。

 可是教育界的看法並非如此,他們似乎認為學習充滿痛苦,因此,不斷強調快樂學習,想方設法引導學習者進入學習領域;不斷提升各種教學技巧,希望提高學習成果。

 這絕對是天大的謊言,如果是被動的學習、被迫學習,學習過程絕對充滿了挫折與痛苦,不論用什麼方法或如何改善學習環境,學習者都快樂不起來。

 對大多數人而言,幼年時期通常是被動學習,小朋友通常不知道「為什麼學習」、「要學什麼」,卻在集體行動中,在外部規範下,被迫一起進行學習。

wrt0302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http://www.thenewslens.com/post/11257/


一種剝奪年輕人時間讓他們無法思考的「教育」

   

Herbert Hanreich 2013/10/31

翻譯:Wendy Chang

我第一次來到台灣是在暑假剛開始的時候,我朋友帶著他幾個親戚一同陪我走走,當中有一個大概14、15歲的女孩,人很好也很有禮貌,但是到晚上的時候她變得悶悶不樂。後來我問她為什麼她一直走神,我覺得暑假才剛剛開始,這應該是學生一整年中覺得最快樂的時候,至少在歐洲過去我們是這樣覺得,所以我很確定應該沒有例外吧,現在的年輕人應該也會對暑假感到興奮。

她的答案讓我大吃一驚、然後感到震撼,她說她會那麼不開心是因為學期的最後一天補習班開始上課,而補習班上課的最後一天就是開學第一天,我繼續問下去因為我根本不懂她在說什麼。

臺灣的補習班好像是一個怪獸吃掉了學生大部分的時間,在歐洲根本看不到這樣的情形,有一些類似補習班的教育機構我們稱做預備學校,會特別注重某些技能,像是幫助有學習障礙的學生解決問題,或是幫一些想要進入菁英學校的學生準備入學考試,但是這些學校十分少而且只有少數人才會去參加,暑假是不用上學的!

   

wrt0302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http://tw.news.yahoo.com/%E4%BD%90%E8%97%A4%E5%AD%B8-%E8%99%8E%E5%AA%BD%E6%95%99%E8%82%B2-%E4%B8%8D%E6%9C%83%E6%88%90%E5%8A%9F-213000350.html

佐藤學:虎媽教育 不會成功
中時電子報作者: 胡清暉╱台北報導 

中時電子報 – 2013年11月11日 上午5:30.. .

中國時報【胡清暉╱台北報導】

許多台灣家長非常關注中國式「虎爸」、「虎媽」的高壓管教方式,甚至想以此為典範。不過,日本教育改革大師佐藤學強調,這樣的教育不會成功;他以彈鋼琴為例,就算嚴格訓練可使彈奏技巧出眾,卻未必能培養出音樂素養,孩子更無法享受樂趣。

長期在美國、亞洲推動「學習共同體」的佐藤學,最近出版《學習革命的最前線》中文版,並受邀抵台訪問一周。

佐藤學表示,新世代學習崩壞現象令人憂心,不但台灣有大學教授形容學生上課有如「人形墓碑」,日本很多明星國、高中學生在課堂上也都不聽課,「從學習中逃走」。

人形墓碑 反映失望

佐藤學分析,二次大戰後,日、台、韓、港、星,一直到近期的中國,經濟都曾快速發展,教育必須非常有效率,發展出以考試、升學為導向的教育方式。但現在社會環境改變了,這種競爭激烈的教育思維,將導致學生自主學習時間減少,學習欲望更嚴重降低。

wrt0302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不怕輸在起跑點  只怕到不了終點

文/江彬彬(國語日報文化中心全腦開發課程教師)

現在的父母很怕孩子在學齡前的學習之路上起步太慢,小孩子還沒充分的準備和暖身,就被爸爸媽媽匆匆忙忙的推向各種才藝學習比賽的人生競逐跑道上。暖身不夠,再加上一起跑就盲目衝刺,影響到正常跑步時調節呼吸頻率的配速,揠苗助長的結果,便是讓這些「贏」在起跑點上的小孩,常常無法在日後順利抵達終點。

許多關心孩子教育問題的父母,面對各種五花八門的才藝班廣告與宣傳,常常陷入兩難的境地:選了珠心算怕漏了美術,選了英語又怕小孩荒廢了國語!到頭來卻是人算不如天算,小孩「樣樣學卻沒一樣通」。

通才教育與專才教育之爭,在教育界是存在已久的爭議。因為有的人主張讓小孩在一開始便如海綿般的大量吸收知識,日後長大再好好找出自己的興趣;也有人認為應該在小孩幼年時開始顯現出某部分特殊才能時便加以培育,例如學小提琴或繪畫。這兩種理論都有其論述的正當性,但是前提必須是:不論學習任何才藝,都要先讓孩子主動產生興趣。

學齡前教育的可貴之處,並不在於孩子從老師身上學到多少「有形」的東西。這些「有形」的東西往往是父母對學齡前教育的錯誤認知來源;例如,上完幾堂小提琴課的五歲小孩,一回到家,就被迫不及待想驗收學習成果的父母,逼迫在親朋好友面前演奏一曲小蜜蜂。這些父母忽略了孩子心中的感受,可能導致孩子對小提琴產生反感。

學齡前教育時期所能學習到的「無形」資產呢?可以用這麼一個公式表示:誘導學習──產生好奇保持興趣──熱心探索──終生學習。

能讓孩子從小養成學習的好習慣,就是學齡前教育最寶貴的資產了。因此,父母替孩子選擇課外學習課程,最好能讓孩子從「做」中學習,讓他們主動培養出對知識的渴望;從孩子日常生活周遭的小問題,透過實際操作及實驗,讓孩子領悟到問題在哪裡,及思考如何解決問題的技巧。利用孩子的好奇心來培養帶得走的學習能力,等他們長大之後,便可以活到老學到老了。


 

wrt0302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1、父母的嘮叨,會使家長失去傾聽。

 在許多時候,孩子的問題,往往是孩子天性的表現,不全是錯誤。如果家長不給孩子解釋的機會,而是自己不停的說,那孩子那怕有滿腹的話,在這種情況下也說不出來。

2、父母的嘮叨,屬於一種看不起人的、不尊重他人的交流方式。

 一般情況下,給孩子適當的提醒是有必要的,可父母的無休止的嘮叨,就等於變相的單方面指責,絲毫沒有尊重和認同的意味。

3、父母的嘮叨,會使親子溝通出現斷裂,孩子失去對家的眷戀。

 孩子不是父母的附屬品,嘮叨不僅傷害親子關係,也使父母的焦慮和壓力延伸到了孩子身上。如果家長還像小時候那樣管教孩子,只能加深親子關係的裂痕。

4、父母的嘮叨,會使孩子產生不自信。

 嘮叨,某種程度上是家長不善於控制自己的情緒的表現,長此以往,父母的負面情緒就傳遞給孩子,他們會承受巨大心理壓力,嚴重的會使孩子產生不自信。

5、過度的嘮叨,使孩子感覺到被控制。

 父母的絮叨,明顯表現出佔據了強勢地位,孩子就算想說也沒有招架之功,更別說有反抗了。孩子由於力量原因,可能暫時不會爆發,等到青春期來臨,問題就會棘手。

wrt0302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每次當我PO出了藍天開心彈琴的影音或是藍莓鋼琴得獎的畫面時,常有人問我「要如何讓孩子在沒有壓力的情況下彈琴?」

其實,我認為任何一種才藝班標榜沒有壓力下學習都是種空談,沒有一種學習一開始就是快樂的,任何學習在還沒獲得一定成就感之前都是苦澀且孤單的。猶如學鋼琴首先要學習把手指頭圓圓地站好,不能塌塌地,然後一邊學著視譜,一間一格的豆芽菜要能練到看一眼便知道其音,甚至是一個音節看一眼就馬上要自然彈出所有的音來。接著,先看譜練右手,再加左手和弦。如果沒有這之前枯燥地來回彈音階練習,再加上兩手後經過這千百萬次反覆地練習怎麼會有在大家面前演奏時光鮮亮麗的成就感呢?

可是,現代父母往往參不透這樣的道理,我常常聽到家長說快樂的學習不要給他壓力,試問我們生活中哪些事是沒有壓力的呢?早起是壓力,把飯吃完是壓力,把玩具收好是壓力,晚上不尿床是壓力,上課不遲到也是壓力學齡前主張讓孩子在沒有壓力下快樂的學習,那上了小學後壓力接踵而來,孩子就會比較快樂嗎?

我一直認為不管任何階段孩子應該與壓力和平共存,例如我們家五歲弟弟每週依照老師的指定作業自行試譜練三~四首新曲,我每週會錄影給老師看,然後一週後由老師驗收。這看似是沉重的壓力,但是只要經過父母與孩子共同的努力,將枯燥無味的練習成功轉化成為學習的成就感,將來孩子在漫長的學習路上不管面對甚麼樣鋪天蓋地的壓力,我認為孩子相信自己一定能衍生出克服的力量並成功破冰化壓力為助力!讓孩子從小習慣面對壓力很重要,我想如果大家都能理解這亦是為孩子培養適應社會能力,我相信未來將不再有草莓族、水蜜桃族、布丁族、豆腐族...這樣揶揄未來主人翁的話語。


除此之外,家長的期許也很重要!很多家長不太要求孩子,怕讓孩子有壓力會反感。但老實說我都是逆向操作。我一直讓孩子知道我對他們有著深切的期盼與高度的期許。不管參加任何競賽或是學習任何一種才藝,甚至是學校大小考試,我一定讓孩子負責任用全部的力氣去準備並且盡力去表現到最好。孩子不用每科都考一百分,也不需每次比賽都是第一名,但是他一定要對得起自己,還要對得起我!每次上完鋼琴課繳學費時,我ㄧ定讓孩子親手奉上學費給老師,我隨時提醒他們上任何課一定要認真,彈琴如此,學游泳更是如此,這些都是媽咪南征北討上課講故事講到喉嚨破聲的辛苦錢,絕不能浪費!一開始學不來沒關係,別人彈三次就去休息,我們彈十次就會比人更熟練!別人游一小時就下課回家,我們留下來再把老師教過的練習游一個小時,明天上課你會記得更清楚。我常跟我家孩子說,你不一定要最聰明最頂尖,但是媽媽希望你是最認真最努力的一個!因為媽媽相信你一定作得到!


我因為南來北往上課看過許多孩子和家長,我覺得現代家長多是以尊重之名包裝著寵溺孩子之實,例如每每新來的孩子上課動來扭去無法靜下來聽故事而或躺或趴在地時,家長多是心想「哎~只要不要吵到別人就好」,殊不知沒有馬上提醒孩子正確的上課規則,孩子永遠也學不會上課應該端正坐好,尊重老師。有的孩子或跑或跳,家長只能乾瞪眼看著孩子吵鬧而不馬上制止,事後卻替孩子想藉口說「哎~他就是坐不住」,當我再進一步問到「課前有幫孩子預習嗎?」,得到的答案多是「沒有~我平常很忙」,「有~我們剛來之前看了一下」...如果家長本身心中沒有一把判斷是非能力的尺,無法坐而起且起而立都能擔任起對孩子的示範作用,那麼對於孩子越來越大的種種行徑多是束手無策的多!三歲的孩子都管不住,等到了十三歲青春期還管得動嗎?五歲的孩子都不聽話了,十五歲的孩子還願意坐下來溝通嗎?

 

wrt0302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父母是天職,不是委託或外包的產業!

小藍莓自從升上三年級以來彷彿整個人洗心革面般,過去低年級粗心大意的壞毛病和忘東忘西的粗線條壞習慣幾乎消失無蹤,她剛開學之初,我因為懷孕不適加上後來流產的打擊,對於她的功課幾乎是無心也無餘力插手,就連她的聯絡簿都是爸爸在簽名的。開學這兩個月考過不少小考幾乎都是100,最差也有98,所以我也樂得繼續放心,連何時期中考?三年級到底要考哪些科目?其實我都不太清楚。

今天台北上完課比較早回家,查了一下學校網站知道期中考是月底。於是就叫小藍莓把課本習作和作業本拿過來讓我看一下三年級在教甚麼?一看課本習作有些為數不少的錯字沒有被改出來而繼續錯下去,而小考的圈詞就已經是圈好的單語重十五個考十個那種感覺,難怪常常考一百分~於是我便要她拿出紙張來考個簡單的聽寫,只要不是圈詞以外的錯誤率就很高,這讓我有一種感觸深深覺得讀書不能死讀書,孩子若被填鴨久了,讀書就會只讀被規定好的那些,大腦自然無法觸類旁通,幸好我今天突然被雷打到想到要翻一下她的課本,不然等到月底大概就來不及準備了。

雖然如此,我還是非常開心於她總算學會了課前預習和課後複習的重要性(聽故事也一直想培養孩子和媽媽這個習慣),並且貫徹我教她要怎麼畫重點和作筆記,不會的一定要當下搞懂,不能苟且敷衍。當了小學生媽媽後更讓我切身感受到父母是"天職",絕對不是可以"委託"親友代養或是"外包"代教的產業,要生養就要教育好,就算上課有老師,下課有安親班,但是能為孩子一生的教養擔起責任的也只有父母而已。市面上有許多教養書都不是在推崇上什麼學校或是用什麼教材,重點只有一個~父母攜手關心孩子的教養,並且站在同一陣線親力親為,不將教養委託,不將教育外包,這才有倒吃甘蔗越吃越甜的可能!(希望我很快也有享受甜美果實的一天,哈。)

 

http://amimilucky6627.pixnet.net/blog/post/164653881


wrt0302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張忠謀:大學生要做的11件事

2008-05-01 天下雜誌  作者:編輯部

很多人對張忠謀的認識是在他成功後,擔任德州儀器副總裁、工研院院長、創辦台積電。但對於他成功前的少年人生,卻知之甚少。十八歲以前的張忠謀,跟著父母,持續搬家,坐在露天大卡車裡拉著綁貨的繩子一路顛簸,躲避戰火。
 

但他日後回憶起,卻覺得無論近年的旅遊如何舒適與奢侈,最令他懷念的還從上海到重慶的跋涉。大時代的動盪讓年輕時的他刻苦自律;而十八歲即赴美國求學的他,則在哈佛接收了世界的能量。 他在自傳裡寫道:「十八歲去美國前,父母是我的天地,之後我凡事只能倚賴自己。」因為青年時特殊的生命經歷,他知道青年的學習對人生的重要性。

不久前他在新生入學典禮向上千名學生演講,當時他把牛頓的一句話送給學生,「如果我看得更遠,是因為站在巨人的肩膀上。」 他知道成功不是偶然,而是每個當下的努力;他說這世代要先打破迷思,因為進了一個好的大學不等於鐵飯票,以後成功的機率也不一定比別人高。競爭邏輯在改變,但不變的是持續的努力。

大學生如何透過這位巨人的肩膀學習,以下他的演講應該會給許多青少年啟發。

大學四年,我認為大學生應該要多花心思在十一件事情上:

第一點:養成一個終生的、健康的生活習慣

假如你已經養成了這個習慣,那很好,希望你繼續維持;假如你尚未養成這個習慣,那麼請好好把握十八歲這個年紀,因為這近乎是最後的機會。 錯過了大學四年這段養成健康生活習慣的時期,以後要再擁有健康的生活習慣,恐怕將更不容易。而沒有健康,一切都不用談。

wrt0302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來源:天下雜誌

發表日期:2013-10-02
為什麼大學生不用功?

世界&視野教育反思


台灣大學生不用功,是中小學教育制度下的果,而台灣應該比較的也不應該只有中國,而是更多創新力優於我們的他國。

 台灣大學生不如陸生用功,已是老生常談,最近上新聞是因為台大社會系教授薛承泰在一場演講中語出驚人:台陸生競爭力落差「比一千顆飛彈瞄準台灣更驚悚」。背後原因,他給了最常聽到的解釋:少子化加上廣設大學,讓大學太好進,於是太多平庸學生把整體素質拉下來了。

 廣設大學造成大學生不用功嗎?筆者對這解釋卻不太信服。一來,台生不如陸生雖然是廣設大學之後才出現的說法,焉知兩者就一定有因果關係呢?有沒有可能,在廣設大學之前,碰巧兩岸交流並不頻繁,因此當年的台生只是沒拿去跟陸生比而已,不然也沒比今天用功?「由你玩四年」,不是四十年前就有的說法嗎?

 二來,人人可念大學,大學文憑不再值錢,不意味大學生必須加倍用功才能勝出?施行九年國教,把國中變基本學歷,國中生不是更拚死拚活?把大學變基本學歷,說這造成學生不用功,好像不太通。筆者並不是唯一對這解釋存疑的。例如《經濟日報》就為同一題目發一社論〈台生競爭力不如陸生的關鍵〉,說經濟與就業環境才是問題關鍵。筆者則看法不一樣,認為關鍵是父母心態與中小學教育模式。大學生不用功只是果,早在中小學階段即已種下因。

 簡單說,就是「一試定終身」思維本該只屬於大學是窄門的時代,廣設大學後就該扔垃圾桶了,這思維卻作祟至今,依然深深影響我們的教養與教育模式。學校依然用頻繁的考試來逼小孩讀書,父母依然重視排名,依然在跟高中孩子說:「只要再熬兩年,你就解脫了。」彷彿學習不是終身,而是某一難關之前的三年艱困。這讓孩子從小只懂得為下一場考試讀書,為父母讀書。進大學沒了週週小考,父母也不再關心排名,馬上失去用功動力。

wrt0302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http://www.pubu.com.tw/news/音樂胎教-653
來源:bella

儂儂雜誌

發表日期:2013-09-26

音樂胎教

給孕媽咪好心情


為了孕育優良的下一代,在懷孕過程中,孕婦必須為自己和胎兒創造舒適的環境;近年來,有不少準媽媽開始重視胎兒教育,在胎兒出生前,會以舒服的音樂、光線、按摩等方式,給予胎兒不同層面的刺激,希望能藉此啟發胎兒五感發展。其中,音樂胎教很受歡迎,但音樂胎教指的並不只是輕柔的莫札特音樂,如果準媽媽身旁的人,能時常說出正面鼓勵的話語,一樣能達到良好的胎教效果!

不管是來自母親的養分或是外在環境,在胚胎發育的過程中,都會成為影響他往後是否能夠健康成長的重要關鍵,所以自古以來,便有「胎教」一說。但近年來,漸漸有研究者發現,當孕婦適當接觸一些優雅的旋律及音樂,胎兒會出現輕微胎動,似乎能間接促成良好的養胎環境,加上現代有許多相關研究證實,輕柔的音樂對於胎兒來說能達到安撫效果,因此不難發現音樂胎教逐漸蔚為風行。

心跳及腸蠕動都是音樂胎教

wrt0302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http://tw.news.yahoo.com/%E7%A0%94%E7%A9%B6-%E5%8D%88%E7%9D%A1%E6%9C%89%E5%8A%A9%E5%AD%A9%E7%AB%A5%E5%AD%B8%E7%BF%92-112100576.html

研究:午睡有助孩童學習
台灣醒報作者: 陳正健 | 台灣醒報 – 2013年9月24日 下午7:21.. ..
 
【台灣醒報記者陳正健綜合報導】午睡可幫助記憶與學習!美國馬薩諸塞大學心理暨神經科學系教授史賓賽表示,午休對學齡前孩童極其重要,因為在睡眠時,儲存在海馬迴的短期記憶會被歸檔,轉變為長期記憶。如果孩童缺乏午睡時間,上課學到的東西就難以轉化成長期記憶。

研究人員邀請40個學齡前兒童參與實驗,並設計「紙牌記憶遊戲」測試他們的腦力。實驗第一週,孩童們在遊戲的空檔,有77分鐘的午睡時間。第二週,孩童們的午睡時間完全被取消。

結果發現,沒有午睡的那一週,在記憶遊戲裡的測驗成績,比孩童有午睡的那一週低了10%。研究人員也讓沒有午睡的孩童在夜間補眠,不過結果還是一樣。

研究人員解釋,人類的記憶在睡眠時被製造,腦細胞也在此時被修復。人們在睡眠時,儲存在海馬迴的短期記憶就會被歸檔,變成長期記憶,但如果孩童缺乏午睡時間,上課學到的東西就難以轉化成長期記憶。

國立中央大學認知與神經科學研究所所長洪蘭也持有同樣的觀點。她指出,睡眠不足孩童的行為,看起來會像是注意力缺失或過動症(ADHD)那樣難以專心,因此在制定政策時,應給予孩童充分的睡眠時間,才能幫助孩童更有效率地學習。

本研究刊登在《Proceedings of the National Academy of Sciences》院刊。

wrt0302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http://tw.news.yahoo.com/%E9%80%81%E5%AD%A9%E5%AD%90%E9%80%B2-%E6%B5%81%E5%AD%B8%E6%A0%A1-%E6%81%90%E6%89%93%E6%93%8A%E4%BF%A1%E5%BF%83-094400735.html..

送孩子進一流學校 恐打擊信心
台灣醒報作者: 劉運 |

台灣醒報 – 2013年9月24日 下午5:44.. .


.俗話說:「寧為雞首,勿為牛後。」一項研究指出,把孩子送進一流學校不見得對孩子好。研究員說,讓自己的孩子處在一群聰明小孩之間,可能有損孩子的信心,不利課業學習。因此,把課業成績欠佳的學生放在較無競爭風氣的學校,讓孩子成為「小池子裡的大魚」,反而有助他們的心理建設。看相片.
俗話說:「寧為雞首,勿為牛後。」一項研究指出,把孩子送進一流 …


【台灣醒報記者劉運綜合報導】俗話說:「寧為雞首,勿為牛後。」一項研究指出,把孩子送進一流學校不見得對孩子好。研究員說,讓自己的孩子處在一群聰明小孩之間,可能有損孩子的信心,不利課業學習。因此,把課業成績欠佳的學生放在較無競爭風氣的學校,讓孩子成為「小池子裡的大魚」,反而有助他們的心理建設。

英國倫敦政治經濟學院的研究員觀察230萬名學生的數學及英文考試成績,以11歲的在校考試分數作為能力基準,再以14歲的成績來衡量是進步或退步。另外,研究員還對1萬5千名孩童進行了信心調查。

wrt0302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http://tw.news.yahoo.com/%E7%A0%94%E7%A9%B6-%E5%8D%88%E7%9D%A1%E6%9C%89%E5%8A%A9%E5%AD%A9%E7%AB%A5%E5%AD%B8%E7%BF%92-112100576.html

研究:午睡有助孩童學習
台灣醒報作者: 陳正健 | 台灣醒報 – 2013年9月24日 下午7:21.. ..
 
【台灣醒報記者陳正健綜合報導】午睡可幫助記憶與學習!美國馬薩諸塞大學心理暨神經科學系教授史賓賽表示,午休對學齡前孩童極其重要,因為在睡眠時,儲存在海馬迴的短期記憶會被歸檔,轉變為長期記憶。如果孩童缺乏午睡時間,上課學到的東西就難以轉化成長期記憶。

研究人員邀請40個學齡前兒童參與實驗,並設計「紙牌記憶遊戲」測試他們的腦力。實驗第一週,孩童們在遊戲的空檔,有77分鐘的午睡時間。第二週,孩童們的午睡時間完全被取消。

結果發現,沒有午睡的那一週,在記憶遊戲裡的測驗成績,比孩童有午睡的那一週低了10%。研究人員也讓沒有午睡的孩童在夜間補眠,不過結果還是一樣。

研究人員解釋,人類的記憶在睡眠時被製造,腦細胞也在此時被修復。人們在睡眠時,儲存在海馬迴的短期記憶就會被歸檔,變成長期記憶,但如果孩童缺乏午睡時間,上課學到的東西就難以轉化成長期記憶。

國立中央大學認知與神經科學研究所所長洪蘭也持有同樣的觀點。她指出,睡眠不足孩童的行為,看起來會像是注意力缺失或過動症(ADHD)那樣難以專心,因此在制定政策時,應給予孩童充分的睡眠時間,才能幫助孩童更有效率地學習。

本研究刊登在《Proceedings of the National Academy of Sciences》院刊。

wrt0302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http://udn.com/NEWS/OPINION/OPI4/8190796.shtml?ch=fb_share

朱宗慶/這是件「一本萬利」的事

【聯合報╱朱宗慶】

2013.09.28 05:01 am 
我成長於一個「惡補充斥」的年代,那個時候,學習的目的不外乎是為了升學考試。小學時,為了要考上初中,接觸的讀物僅限於教科書和參考書,及隨之而來的大小考試和處罰。但因從小就是如此,所以就不以為苦。直到考上初中,暫時卸下沉重的壓力,不但鬆了一口氣,更開始被課業以外的事物吸引。因此,初中時代,我幾乎把所有的精力,放在玩樂團和打球上,樂隊和球隊成了生活的重心。

不過我很幸運,在初中時代遇到一位非常關照學生的導師。張明順老師教的是國文,但他對學生的關心是全面的,除了例行的家庭訪問外,還時常到學生家裡走動;逢年過節,村裡的慶典場合,也一定可以看到他和大家打成一片。

此外,張老師還主動安排同學們到他家去,協助溫習功課,此舉曾引來其他老師的側目。但張老師不以為意,他為學生補習不但不收一分錢,課餘時間還會帶著我們一起下田,向農人學習種稻、割稻,體驗農民們的工作辛勞與生活樂趣。

初中畢業後,我決定北上投考國立藝專,需要一筆錢買樂器,記得民國五十九年,一把小號要價六千元,不算便宜。我不敢帶給家裡太大的經濟負擔,於是就跟家人「報價」三千元,另外的三千元,當時的我不知哪來的勇氣,跑去跟張老師開口借錢。記得老師只問了我:「這一組只有五個名額,你可以考得上嗎?」我回答說:「我覺得我有機會,會全力以赴!」老師二話不說,就把超過他一個月薪水的三千元借給我去應考,為我打開了往後的音樂之路。

其實在初中時期,我的表現並不算出色。回顧這段往事,曾好奇追問張老師,為何當時願意協助我去追夢時,老師輕鬆幽默的說:「這是件『一本萬利』的事」,但卻給了我很大的啟發,也影響日後我與學生的相處方式。

總覺得,學習路上有喜樂、也有艱辛,家人與師長的支持和陪伴,可提供面對挑戰時的安全感。因此,我總會利用機會和學生的家人們認識,與他們分享學習進度,一起協助孩子克服困難。新學期開始,我也總會讓擊樂組的新舊生們聚在一起,從我家客廳到樂團或學校,學長姊以音樂會的方式歡迎學弟妹,彼此扶持、打氣。

wrt0302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1 234
Close

您尚未登入,將以訪客身份留言。亦可以上方服務帳號登入留言

請輸入暱稱 ( 最多顯示 6 個中文字元 )

請輸入標題 ( 最多顯示 9 個中文字元 )

請輸入內容 ( 最多 140 個中文字元 )

reload

請輸入左方認證碼:

看不懂,換張圖

請輸入驗證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