買再多的樂譜
看再炫的教學
找再強的老師
用再好的樂器
不練,就沒屁用。
買再多的樂譜
看再炫的教學
找再強的老師
用再好的樂器
不練,就沒屁用。
進入音樂產業後別做這121件事
A, Feature, Story 三月 11, 2014 , by 小孩編
成為音樂人後別做這121件事
本文出自Music Think Tank,作者Dylan Lott為Cloud Records的執行長,並We Are Triumphant等公司擔任藝人管理。
為使事業更上層樓,我們音樂人常須思考各種新策略、新創意、新計畫與新方法。社群媒體和網路是非常便利的工具,能提供幾乎無限的資料。
這種狀況看來對我們有利,但有時我們難免因此忘記有些事不該做。
其實有許多蠢事是我們真的不該做的。
以下是你不該做的事的簡表。
個人注意事項
巴赫Bach
平均律鋼琴曲集
巴赫的《平均律鋼琴曲集》以創作實踐證明了十二平均律的優越性和實用價值,它是一部劃時代的作品,是“全部音樂史上最重要的里程碑之一”;“鋼琴音樂的《舊約全書》”(貝多芬的三十二首奏鳴曲則被稱為“鋼琴音樂的《新約全書》”)。
在此以前,鍵盤樂器大多按“中庸律”調音,能夠演奏而不會走調的音階,只有降B , F , C , G , D , A 等大調和g , d , a 等小調,因此作曲家在選調和轉調上受到很大的限制;而採用了十二平均律後,可以自由選用大小二十四個調,並自由轉調。所以說,沒有巴赫對平均律的實踐,近現代音樂的發展還要徘徊很長一段時期。
巴赫很早就把自己的鍵盤樂器調成十二平均律,並寫了《平均律鋼琴曲集》第一集,其中包含以大小二十四調為序的《二十四首前奏曲和賦格》( 1722 年);晚年在萊比錫又寫了第二集,包含另二十四首前奏曲和賦格( 1744 年)。
這部作品分兩集,每集24 首樂曲,都以從C 往上按半音關係到B 為序。從C 到B 是12 個音,每個音又都有大調與小調(即同主音大小調)兩種、# C 大調、# c 小調、 D 大調、 d 小調……至到B 大調、 b 小調。每首的曲名都是調名十前奏曲與賦格,如《 C 大調前奏曲與賦格》、《 c 小調前奏曲與賦格》……。
【有頭大象叫巴哈】
呂岱衛 l 文
前兩天貼出的「向鴨子看齊」一文受到許多愛樂朋友們的回響,很多朋友紛紛私訊給我,詢問有關巴哈鍵盤作品的練習方式與詮釋準則。有鑑於各式各樣的巴哈問題實在太多,因此今天我再重新整理一次關於演奏巴哈鍵盤作品時應掌握且注意到的一些方向,希望能對各位正在與巴哈苦戰的朋友們有所幫助。
其實,要抓到彈巴哈的訣竅,得先了解巴洛克時期的音樂精神。而這音樂精神的中心思想就是「單一情緒」!只要你能把握住單一情緒這樣的詮釋風格,基本上就不會偏離巴哈的音樂太遠。
那何謂單一情緒呢?顧名思義就是整首樂曲裡所蘊含的音樂氣氛、氣質甚至風格都是一致的。巴洛克時期的人們雖然在藝術上追求浮誇、華麗的裝飾風格,然而在音樂上卻顯得保守。因此在器樂曲中,不論是各式各樣的舞曲、還是規模宏大的協奏曲,完全都秉持著這樣的理念來創作。在同一首曲子裡,不僅氣氛單一,連速度、節拍都是從一而終未曾改變,就算是音樂家偶爾轉換調性,也都僅轉到最基本的近系調。要像貝多芬那樣大鬧天宮孫悟空式的轉調是完全不可能的事。因此,只要能掌握住單一情緒的宗旨,接下來對於巴哈音樂的演奏訣竅,你一定馬上就能融會貫通。
很多學音樂的學生,很羨慕音感很好的人,因為很多歌都可以不用看譜就可以彈。
但很多人有個很嚴重的錯誤觀念是「音感好是天生的」,事實上絕大部份的人音感好,絕對不是天生的。
因為現在有一個很好用的工具,任何人使用了那個工具,音感都會變很好。
那個工具你一定很熟悉,因為他也已經算很古老的工具了,只是你不一定知道它很好用。
音感其實就是「辨認音高的能力」。
想像一下,在很古老很古老的古代,唱名還沒被發明出來以前,辨認音高是一件很困難的事,因為你聽到的一個音是什麼音,都只能「憑感覺」去抓他的音高有多高。
難就難在那個感覺很「虛無飄渺」。
到了後來,有人幫音高進行「標準化作業」,幫每個音高取一個名字。這個音高的名字唱成「do」,下一個音的名字唱成「re」,再下一個音的名字唱成「mi」。
如此一來,音高就不再虛無飄渺,而是有一個很明確的標準了。
Do Re Mi Fa Sol La Si 這七個唱名,因為是人取出來的,自然不可能有人是天生就聽得出來Do Re Mi。
【調式動物園!(五、最終章)】
我們之前已經介紹過大調、小調、小調的三種模式和七種 Do-Re-Mi-Fa-Sol-La-Si-Do 排排站的方式。今天在這個系列文章的第五篇,也是最後一篇,我要挑選五個其他我覺得很有特色、值得一提的調式們介紹給您認識。
◎ 「調式」還是「音階」?
我本來想要在第一篇文章就先討論這個用詞上的問題,但我後來想還是先讓大家感受音樂,這種細節上的事情以後再說好了,所以就這個問題留到這篇才提。 「調式」和「音階」這兩個詞,至少以我個人的看法而言,一直以來都是常被混淆和誤用的。Grove 音樂辭典裡用了數千字的篇幅來定義「調式」和「音階」這兩個字,但簡單地說,一個調式就是「一種排列一串音的方式」,而一個音階指的是「一連串照順序排列的音」。 而因為我們總是要用「一種排列一串音的方式」來產生「一連串照順序排列的音」,也就是我們需要用一個「調式」來產生一個「音階」,所以導致很多人就直接把「調式」和「音階」當作同義字了。在這個系列文章中,「調式」和「音階」這兩個字的用法,都是以台灣的樂理書籍和一般使用上的習慣為主。
◎蜜蜂,但不小
今天第一個要介紹的是「半音階」(chromatic scale),如同它的名稱所形容的,半音階就是音與音間隔全部都是半音(刻度 1)的音階,所以你在音高尺上會看到每一個刻度都被填滿了。 使用半音階最有名的例子之一,是林姆斯基?高沙可夫的「大黃蜂的飛行」,作曲家利用半音階中,音與音間隔很近的特性,達成了模擬蜜蜂飛行聲的效果(如果他出生在現代,搞不好他會拿半音階來模擬法拉利的引擎聲)。在 iPhone裡面,其中一個預設鈴聲(我用來當做鬧鐘!)就是半音階的往上進行。
◎老派的做夢音效
既然我們有半音階,那麼就應該也要有「全音階」(whole-tone scale)囉。全音階也正如其名,指的是每一個音都和下一個音相差全音(也就是音高尺的兩個刻度)的音階。 因為全音階裡每一個音之間的距離都完全相同,所以全音階並不像大調、小調或其他調式一樣有明確的起始和結束點,你不論從全音階的第幾個音開始彈,聽起來的效果都完全一樣。 全音階的這種沒頭沒尾,聽起來很恍惚、漂浮的特性,讓它很適合在老派的舞台劇或電視劇裡,用作「主角進入夢境或幻想」的音效,要做夢的時候全音階往上、從夢裡醒來的時候全音階往下就可以了。 一個在作品中常使用全音階的有名作曲家是德布西(Claude Debussy)。
◎中國風
將一個大調音階去掉第四和第七音,你就得到了一個五聲音階(Pentatonic Scale)。五聲音階之所以叫做五聲音階,是因為它只有五種不同的音(而非像大、小調的七種音),也因為這個音階只有五個音,所以音跟音之間的距離也寬了一些,造成了一個比較「不擁擠」,比較協和的聲響。 五聲音階一彈下去,馬上就會有中國風的感覺。隨便哼幾首你熟悉的台灣或中國傳統民歌、台語歌,也會發現許多這類型歌曲的旋律是建立在五聲音階上的。 雖然許多樂理書籍叫它「中國五聲音階」,但其實世界各地的作曲家都在使用它,其中一個有名的例子是蕭邦的「黑鍵練習曲」,整個高音的旋律就是使用五聲音階的。
寫在前面,是只有鋼琴各調,還是所有音樂的個調呢?調性帶給人的感覺,也挺主觀的吧!
~~~~~~~~~~~~~~~~~~
【網路文章】【《鋼琴各調特點》】?.?
C大調
一個平穩,中庸的白色調性,如同山谷般的寧靜和晴朗。較一般大調更為寧靜(巴赫C大調前奏曲)。
a小調
雖然寒冷,卻也從容,寧靜如雪地裡的沉思。
G大調
興奮而有光彩,十分的活躍,可以說是充滿著動力的一個大調
e小調
以前就有聽過這樣的說法
家中兩支竹笛子,也不是正式的樂器,就是那種像陶笛似的買來好玩的小東西。
然後,光是吹響,就很花時間。
真的給他吹到頭暈。
(最近對於管樂很感興趣)
今天在練琴的時候,練到一半突然有聲巨響。
我以為是放在鋼琴上的雜物掉到鋼琴後面。
用手電筒照了半天卻沒有啥發現,心裡想,不會那麼倒楣吧!鋼琴內部零件損毀。
於是,打開音箱,一個一個看,果然!是絃斷掉了。
每個琴搥敲三根絃,斷了一根,所以,所以的音都在,只是那個F比較小聲。
每根釘子都綁著一條弦,看到右邊,有很明顯的缺口,就是斷了那根啊!斷的絃乖乖的躺在最下面,金金的細線。
不知道為什麼,對於練新曲子越來越沒有耐心。
前一陣子才在練Beethoven的暴風雨,現在就變心換成Brahms的sonata和op79了。這兩首在大學的時候就摸過了,但不是很仔細,因為不是考試的曲子。
最近又拿起來彈。
以前彈Brahms的soanata時,手簡直快斷掉,現在還好。而音樂方面,真的,有歷練有差啦!尤其是感情方面的歷練。音樂本來就是感性與理性的綜合體,感性部分是跑不掉的。
目前獨奏曲目:
1、Fantastic Rhapsody 高橋直子
2、Sonata 江村夏樹
3、Far Beyond the Horizon 稻葉玉美子
4、Sonata op2 MovⅠ Brahm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