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台灣的鋼琴比賽
最近許多鋼琴比賽都正在舉行,如: 已舉行過的山葉, 河合鋼琴比賽,正在進行的維也納鋼琴比賽,即將展開的布拉格﹑希朵夫﹑台中市樂器工會杯鋼琴比賽---等; 我感到非常驚訝的是每一個比賽參加的人數居然都上百個人,值得高興的是學鋼琴的人有這麼多! 但我想提出的問題是--這些小朋友參加比賽的動機是什麼? 家長們讓子女參加比賽的動機是什麼?
我會提議讓學生參加比賽,但是前提是他已和我學了一年以上,音樂﹑技巧已有一些雛形,而這個比賽的性質或曲目規定正好符合我教學上的計劃,或單純的藉由比賽讓學生有上台的經驗,學會在緊張的精神狀態仍能控制自己的情緒,將曲子完美的表現。 至於得獎與否真的並不重要。
在比賽的會場,常看到一些家長會給孩子非常大的壓力,要求子女一定得拿冠軍,上台表現不好,下台後,父母便在一旁嚴厲指責; 我常替這些學生感到痛苦委屈。 一個小朋友,在面對這麼多的評審﹑觀眾,加上當天身理心理的不同狀況,要求他每次上台達到百分之百的完美,太慘酷了! 就算是職業演奏家也辦不到,我在紐約就經常聽到一些知名演奏家狀況不好的演出; 因為我們是人,不是電腦啊! 我們只能控制自己,訓練自己,追求每次演出能圓滿成功。
音樂是非常主觀的東西,有時未能得獎只是因為此次評審不欣賞你的詮釋方式而已。知名的鋼琴家Argerich阿格麗希就曾在蕭邦大賽時,不滿其他評審,無法欣賞Pogorelich波哥雷里奇獨特蕭邦音樂風格,取消波哥雷里奇的決賽資格,憤而退出評審; 而十五年後,第一名的鄧泰山還在力爭上游,而波哥雷里奇已功成名就,成為家喻戶曉的鋼琴家。因此,比賽只是學音樂的一個過程,而不是目的; 一次比賽的勝利只是意味著我們平時的努力獲的絕大數評審的肯定,失敗了,有可能只是你的音樂不受此次評審的青睞,不斷的努力用功,成功最後一定是你的。
最近擔任其中一個比賽的評審,發現到一個嚴重的問題。現在的小朋友有音樂性﹑真正喜歡音樂的並不多。大部分比賽都有指定曲,原本評分前我還想說曲目不難,大家一定都彈得很好,要評分,恐怕得雞蛋裏挑骨頭了。但其實並不難,我們只要選有音樂性,對音樂有感覺,將曲子大小聲樂句唱漂亮,挑出來即可,因為80多個比賽者中也只有2﹑3個而已;其他人都只是將音彈出可是對音樂沒有感覺。好可怕的現象,聽到音樂身體自然會產生的律動,心情會隨音樂高低起伏的本能,居然已消失在絕大多數的小朋友心中。這是不是和我們身長的環境,教育有關係? 值得大家思考。
比賽可使學生在那段準備的過程中進步神速,因為有了目標,他們會較認真練琴,我常要求學生,在準備的過程中,要全力以赴,非常努力用功。至於比賽的結果並不是我追求的目標,因為盡全力準備得名了,當然高興,若盡全力未得名次,可能努力仍不夠,或運氣不好罷了。但若吊兒啷噹,不努力準備,就不要參加比賽,浪費金錢精力。比賽前 應給學生一種正確的觀念,比賽有輸有贏,凡事要成功,一定得付出勞力,全心全力; 但當付出一切,並不一定會如你所願。遇到挫敗了,我們要知道從中記取教訓,重新站起來,迎向美好的未來。
人生會經過許多挫敗磨練,愈挫愈勇的人,總是最後的成功者。 ~ 與大家共勉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