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學音樂的學生,很羨慕音感很好的人,因為很多歌都可以不用看譜就可以彈。
但很多人有個很嚴重的錯誤觀念是「音感好是天生的」,事實上絕大部份的人音感好,絕對不是天生的。
因為現在有一個很好用的工具,任何人使用了那個工具,音感都會變很好。
那個工具你一定很熟悉,因為他也已經算很古老的工具了,只是你不一定知道它很好用。
音感其實就是「辨認音高的能力」。
想像一下,在很古老很古老的古代,唱名還沒被發明出來以前,辨認音高是一件很困難的事,因為你聽到的一個音是什麼音,都只能「憑感覺」去抓他的音高有多高。
難就難在那個感覺很「虛無飄渺」。
到了後來,有人幫音高進行「標準化作業」,幫每個音高取一個名字。這個音高的名字唱成「do」,下一個音的名字唱成「re」,再下一個音的名字唱成「mi」。
如此一來,音高就不再虛無飄渺,而是有一個很明確的標準了。
Do Re Mi Fa Sol La Si 這七個唱名,因為是人取出來的,自然不可能有人是天生就聽得出來Do Re Mi。
這就像是你換一個新的班級,你絕對不可能天生就知道身旁的陌生人叫什麼名字一樣。
但隨著你常常接觸這些同學,你就能慢慢把「人跟名字連得起來」。
你如果看到每個教國文的老師都叫「國文老師」,每個教英文的老師都叫「英文老師」,甚至把每個站在講台上的同學都叫成「老師」,你只要畢業個兩年,那些老師的人和名字就連不起來了。
換言之,你習慣把一個音唱成什麼名字,你下次聽到那個音的時候,就會聽到它的名字。訓練音感的關鍵就在於你要把「音高和唱名」連得起來。
孟儒老師的初級班學生很重視唱譜,邊彈邊唱是把音高跟唱名連起來的最佳方式,因為邊彈邊唱的時候,除了把音高和唱名連起來之外,你唱出來的音準會在不知不覺中慢慢被鋼琴的聲音修正。
可以這麼說,愛唱譜而且唱名都唱對的孩子,音感一定比較好,不願意唱譜的孩子,音感一定弱。
值得一提的是,唱譜的方法有兩大系統。
一個叫「固定調唱名法」,通常看著五線譜唱,就是這樣唱。,固定調唱名的特色是,無論是哪一個調,你按鍵盤的do你嘴巴唱的就是do,所以這種唱法培養出來的音感,有一個大家很熟悉的名詞叫「絕對音感」。
另一種唱法叫「首調唱名法」,通常看著簡譜唱,就是這樣唱,首調唱名法的特色是,任何一個大調的音階都唱成 do re mi fa sol la si,因此同一個音高在不同的調會有不同的唱法,這種唱法訓練出來的音感,就叫「相對音感」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