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不到7%兒童 每天和父親談心

一項最新的家庭教育調查顯示,不到7%的受訪兒童,每天跟父親聊天談心,超過76%的孩子則「偶爾」、「從不或很少」跟父親聊天談心;學者專家認為,國內仍有頗多父親在家庭所扮演的角色,侷限於家庭經濟供應者的角色,賺錢養家,轉眼間孩子童年過去了,青春期消逝了,才遺憾沒有好好陪陪、抱抱孩子,建議學校、家庭教育可將父職列為重點。

天下雜誌最近公布「家庭生活體驗大調查」,發現父職確實是欠缺的。台北市龍安國小11月初舉行小一新生注音符號闖關遊戲,每班設計不同的關卡,讓小朋友以拼音闖關,導師徵求家長協助,結果各班數位家長,幾乎清一色是媽媽,只有少數一、二位爸爸前來。

工作繁忙,「我沒有時間」,的確是頗多父親疏於親近子女的最主要理由;另外,「我不會」也是藉口之一。

在平面媒體擔任主管工作的林先生,因太太也是職業婦女,一對新生兒女離開醫院,隨即送到南部鄉下讓岳父母幫忙帶,直到上幼稚園才回台北。他不會洗軟綿綿的小嬰兒、不會洗小孩屁股、不會替小孩拍背,許許多多的「不會」,讓他錯過嬰幼兒期,等到小孩回到北部讀幼稚園、上小學,林先生職場愈來愈忙,「不會」漸漸轉成「等待」,爬山、遊動物園到外婆家的承諾,每每在「等待」中錯過。

「忽然間,孩子長大了,不再需要你了。」如今女兒已到青春期,兒子也念小學,平常孩子跟媽媽親,爸爸報社工作常忙到深更半夜,除了假日,難得跟小孩會面。林先生最近有點後悔,女兒亭亭玉立,早已不讓爸爸抱抱,「早知如此,當年就不該將不會、沒有時間當藉口。」

台灣師大人類發展與家庭教育發展教授林育瑋解讀日前天下教育特刊調查,認為父親參與育兒,對孩子好、對自己好,也對媽媽好,尤其父親因照顧兒女,可以增強對自己的了解;最後是對媽媽好,父親的付出,能大大減輕媽媽的負擔,家庭氣氛肯定更為和諧。

☆☆☆☆☆☆☆☆☆☆☆☆☆☆☆☆☆☆☆☆☆☆☆☆☆☆☆☆☆☆☆☆☆☆☆

中國傳統的父親角色,都是給予晚輩一種嚴肅、剛正不阿的印象,很少人會放下身段,與自己的孩子做親暱的對談。

隨時代與社會的改變,所謂的「新好男人」「新好爸爸」的概念漸漸發酵成形之後,父親的角色已經不再那麼有距離感。但仍然有許多父親,不瞭解自己的孩子,甚或對自己的孩子疏離。原因如同報導所言,大多是因為工作,畢竟整個社會,賦予父親的責任,是必須要養家活口的。

但是,失去了孩子的心,將他們養大,除非另一半教育得當,否則孩子與父親在心靈上的契合度,在往後的日子裡,仍然會如此低落吧!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wrt0302 的頭像
    wrt0302

    Rae's world [music & life]

    wrt0302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