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網路文章】為鋼琴平反.前名校音樂課程總監:鋼琴訓練全面 無可替代

 

- 20151201

【明報專訊】為配合教育局政策,現時很多學校都推行「一人一樂器」計劃,原意是好的,但可惜計劃近年被學界扭曲,最終學樂器只淪為名校收生的門檻。為盲目追求一紙考級證書,不少家長老早安排子女學樂器。以往小朋友多學鋼琴,但隨着愈來愈多新世代懂得彈琴,學琴已變得不再「矜貴」,有些學校甚至開宗明義說明,「一人一樂器」並不包括鋼琴在內,鋼琴慘被「貶值」。

 

於是,孩子唯有「棄」鋼琴改學弦樂、管樂或其他冷門樂器,希望可投學校所耗,然而有專家指出,如此本末倒置,對孩子並非好事「全世界音樂學院都有一個規定,就是不管學生主修甚麼樂器,都必定要副修鋼琴。」音樂兒童基金會總幹事胡龐倩渝說。

 

有助掌握和聲 手眼耳協調

 

音樂兒童基金會總幹事胡龐倩渝曾在九龍塘名校擔任音樂課程總監達七年之久,他指出,鋼琴之所以失去昔日崇高地位,全是拜學界一窩蜂成立樂團及求獎心切所賜,「這十年間,很多學校也相繼成立弦樂團、管樂團,因此校方很需要一批學生去學習不同的管樂包括木管樂、銅管樂,又或者是弦樂,最終目的,就是要代表學校在校際音樂節中奪魁。鋼琴在樂團中既無用武之地,學校也不會特別鼓勵學生去彈鋼琴。」

 

無助入名校便棄琴?錯!

 

既然「市場」有新需求,家長亦知道,即使子女在portfolio內附加考琴證書都無助考入名校,因此,索性一開始便不考慮給他們學這種樂器,但身為鋼琴家的胡太,卻認為這種觀念大錯特錯,並要為鋼琴來個大平反,「全世界音樂學院都有一個規定,就是不管學生主修甚麼樂器,都必定要副修鋼琴,可想而知,學鋼琴對玩音樂的人來說有多重要。」

 

胡太解釋,鋼琴有其獨特性,能做全面的音樂訓練,當中包光了和聲及視譜訓練,是其他樂器所不能取代的,「鋼琴要用雙手彈奏,因此很容易做出旋律及和聲,和聲對學任何樂器都很有幫助,亦有助提升耳朵的靈敏度,因為如果掌握不到和聲,是很難去演繹一首歌曲的。」至於視譜訓練,鋼琴比其他樂器要求更高,因為彈琴是要看雙行譜的,胡太說:「除鋼琴要同時看高音譜和低音譜外,其他樂器大多是看單行譜的,因此,彈琴是最快訓練到孩子手、眼、耳及腦的協調能力。」

 

真正有「天分」屬少數

 

奈何學音樂早已變質,以至於近年本港出現一種奇怪現象,就是小朋友學樂器的年齡不斷提早,甚至太早接觸一些根本不是和他們年齡的樂器。胡太笑言:「撇開一班想子女贏在起跑線的家長,亦有不少家長因為自覺子女有『音樂天分』,所以早在小朋友念幼稚園時,已給他們上樂器班。但坦白說,我歷年來接觸過千多名學生,能夠說得上有『音樂天分』的,不足十個!因此,請家長不要在錯誤演繹,有興趣不等於有天分,一別再用這個堂皇的藉口逼太年幼的子女學樂器了!」

 

幼兒聽音樂 小學才學樂器

 

他重申,自己十分鼓勵家長儘早給子女接觸音樂,但學樂器則不宜太早,「早期接觸音樂,其實不用花費太多,一家人去聽音樂會、看YouTube的樂器示範,已經是很好的親子活動,孩子聽得越多,便會知道世界上原來有很多不同的樂器,可以有千變萬化的演奏方式,對高低音、大小聲、節奏快慢等議會有概念,如果經濟能力許可,加入合唱團就更好。」

 

只是,學樂器不能急「最好等孩子入小學後才學琴或其他樂器,這時專注力會較好,如果要在學第二種樂器的話,就更加應該在升中學以後。」

 

話說回來,學習任何樂器都要付出的,偏偏大部分小朋友都不喜歡練習,胡太說,家長不妨採用「五分鐘練習法。」「對初學兒童來說,家長不要心存幻想,以為他們可安坐練足一個小時,這是不可能的任務。我建議家長寧可縮短練習時間至五分鐘,但堅持每天陪伴小朋友一起練習,當小朋友建立到練樂器的習慣後,家長才逐漸把練習時間延長至十分鐘、十五分鐘,最重要是讓孩子保持愉快心境,不要討厭奈種樂器。」

 


想一想

 

孩子有音樂天分?


當家長認定孩子有「音樂天分」十,不妨停一停,想一想,他們是否具備以下特質:


1.喜歡聞歌起舞,聽到音樂,不單會跳舞,也會唱歌。


2.自己會主動練習樂器,不用家長提醒。


3.對流行曲興趣不大,反而鍾情古典音樂,並會主動蒐集相關資料。


4.喜歡並陶醉於研究樂理。

 


http://news.mingpao.com/pns/dailynews/web_tc/article/20151201/s00005/1448907182903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wrt0302 的頭像
    wrt0302

    Rae's world [music & life]

    wrt0302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