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文章】古今中外話“十二平均律
何謂“十二平均律”?從事音樂專業的人都知道,十二平均律就是將這一個八度,按指數(對數)關係分成12份,讓每相鄰兩份的關係都有相同的比例,這就是鋼琴的校音原理。我們將這種原理,稱為十二平均律。
基本樂理教科書上是這樣說的,十二平均律是將一組音(即八度之間的音)平均分成十二個半音的音律。十二平均律中任何兩個相鄰音之間的音高距離均等,因此就有非常勻稱的、轉調靈活的體系。十二平均律在17和18世紀之交才普遍為人們所重視並被廣泛採用。十二平均律在交響樂隊和鍵盤樂器中得到廣泛使用,因為只有“十二平均律”才能方便地進行移調。
編鐘與十二律
早在公元前522年(周景王二十三年),周景王想鑄造鐘,就向州鳩這個樂官詢問有關音律的問題,州鳩向景王講述有關律和數的關係,並列舉了十二律的名稱。此事記載在《國語》一書中。《國語》成書於戰國初期(約公元前5世紀)。可見早在兩千多年前,我國關於十二律的計算已經相當精確了。
十二律的具體名稱如下:假設黃鐘是現在鋼琴上的“C”音,其他各律的則依次向上升半音即是:黃鐘、大呂、太簇、夾鍾、姑洗、仲呂、蕤賓、林鍾、南呂、夷則、無射、應鐘。
十二律產生在我國春秋戰國時期,這說明當時的音樂活動已經發展到相當高的水平。
1978年夏天,在湖北省隨州市擂鼓墩發現了戰國早期曾國君王曾候乙墓,出土的隨葬品有7000餘件,其中一套擁有64件的編鐘,總用銅量達5噸之多,設計精巧,鑄造瑰麗,出土時還完整地懸掛在鐘架上。整套編鐘的音階結構與現今國際通用的C大調7聲音階同列,音域跨5個8度,音域寬廣,聲音洪亮,音色完美,十二律半音齊備,至今仍能演奏各種比較複雜的樂曲。這套編鐘令人驚嘆叫絕,所奏出的樂聲可謂餘韻繞樑,是中國古代文化藝術的瑰寶,被譽為“世界第八奇蹟”。1983年湖北省博物館等單位成功複製了28件編鐘,演奏了《春江花月夜》等樂曲,抑揚頓挫和諧動聽,湖北省歌舞團演出了歷史歌舞《編鐘樂舞》,使兩千多年前的美妙聲音仍在觀眾耳邊迴盪。
體現中國古代高超音樂水平的曾侯乙編鐘,是中華民族古老文明的象徵。曾侯乙編鐘鑄雖然造於2400年前,但根據測試結果及鐘上的銘文,曾侯乙編鐘採用的不是五度相生律,不是純律,也不是十二平均律。它是一種接近於現代的十二平均律的音律體系。
因此,編鐘被專家學者稱之為“一部珍貴的音樂理論論著”、“一部不朽的古代樂律學典籍”。
朱載堉與十二平均律
朱載堉是一位百科全書式的學者,他是樂律學家、音樂家、樂器製造家、舞學家、數學家、物理學家、天文曆法學家。朱載堉不僅是近代音樂理論的先驅,更是近代科學的開拓者。他在科學領域裡取得了非凡的成果,為我國奪得了多項世界第一:第一個創建了十二平均律理論;第一個製造出定音樂器——弦準;第一個用珠算進行開方;第一個創立“舞學”,並為這一學科規定了內容大綱。
朱載堉是世界上第一個提出“十二平均律”這一科學理論的創始人,他 認為:三分損益律很不完美,前人所創造的各種律制也很複雜。因此,他從科學、美學的思想出發,大膽揚棄沿用了兩千多年的音樂律制。朱載堉運用精確的數學運算,使音樂和諧達到了驚人的程度。“十二平均律”具有很高的科學、美學價值,也是數學知識、聲學知識和音樂知識密切結合的產物。朱載堉在自然科學與音樂藝術的結合上,其成就已經得到了世界的公認。
蜚聲世界的德國物理學家赫爾姆霍茨和比利時聲學家馬容都對朱載堉的成就贊不絕口,他們說:“在中國人中,據說有一個王子叫朱載堉,他在舊派音樂家的反對聲中,倡導七聲音階。這個有天才和技巧的國家還發現了把八度分成十二個半音以及運用變調方法”。
著名英國科學家李約瑟博士對朱載堉所創造的科學成就推崇倍至,稱朱載堉是“使平均律數學上公式化的第一人”,他還說:“朱載堉的著作曾經得到很高的評價,但他的理論在英國卻很少付諸實踐,這是不可思議的諷刺……。”平心而論,在過去的三千年間,歐洲及近代音樂確實有可能曾受到中國的一篇數學傑作的有力影響,但是還沒有得到傳播的證據。與這個發明比較,發明者的名字是次要的。毫無疑問,朱載堉是一個願將榮譽歸功於另一個研究者的人,使平均律數學公式化的榮譽確實應歸之於中國。十二平均律是中國這個有天才和技巧的國家發明的。朱載堉是“東方文藝復興式的聖人”。
劉半農與十二平均律
劉半農(1891-1934),是我國“五四”新文化運動的先驅,著名的文學家、語言學家、教育家,是我國語言及攝影理論的奠基人。他的《漢語字聲實驗錄》榮獲“康士坦丁語言學專獎”,是我國第一個獲此國際大獎的語言學家。
一九二○年九月,正在英國倫敦的劉半農,寫了一首“ 教我如何不想她”的著名情詩,首次創造了“她”,並第一次將“她”字入詩。原詩是:
天上飄著些微雲,地上吹著些微風。啊,微風吹動了我頭髮,教我如何不想她!
後來,語言學家、作曲家趙元任將這首詩譜成曲,成為我國早期藝術歌曲的精品,至今還激勵著海外遊子眷戀祖國的情懷。
十年後,劉半農與很多觀眾見面。一女青年見到劉半農後說:“原來是一個老頭兒”。由此劉半農寫了一首打油詩:“教我如何不想他,可能相共吃杯茶。原來如此一老叟,教我如何再想他?”
在早年的白話文中,用“他”作第三人稱代詞,通用於男性、女性及一切事物。1919年前後,有些文學作品用“伊”專指女性。鑑於這種混亂,劉半農創造了“她”字,特指第三人稱女性,而用“它”代稱事物。開始時雖遭到一些守舊者的攻擊,但很快流傳開來,廣泛使用。這在當時的文化界,成為轟動一時的新聞。
劉半農的兩個胞弟都是二胡演奏大師,他本人對音樂也有很深的造詣。劉半農曾撰文說:“惟有明朝末年,朱載堉先生所發明的十二等律,卻是一個一做就做到登峰造極的地步的大發明……直到現在誰也不能推翻它、動搖它,他的發明至少可以比得上貝爾的電話和愛迪生的留聲機”。
以往由於歷史的種種原因,人們對十二平均律的認識模糊不清。劉半農對十二平均律的理論闡明觀點後,才使歷史恢復了本來面目。人們才清楚地認識到,朱載堉發明的十二平均律要比歐洲早半個世紀。
值得一提的是,我國現代民族音樂事業的開拓者、作曲家、演奏家、教育家、中國現代民族音樂的一代宗師劉天華,將琵琶的四相十品改革成六相十八品半,使琵琶成為世界通用的音律十二平均律樂器,賦予這兩件古老的民族樂器以新的生命。由此可見,劉半農、劉天華兩兄弟都與“十二平均律”結下了不解之緣,為此做出了很多的工作。
巴赫與十二平均律
朱載堉十二律平均強烈地刺激了歐洲音樂界,他們認識了這一理論之後,立即進行了廣泛的實踐,並且取得了輝煌成就,同時逐漸地在全世界範圍內取代了非平均律,以至於後來許多人以為十二平均律理論來自歐洲。
被譽為“音樂之父”的德國作曲家巴赫,他是第一個最早從實踐中推廣“十二平均律”的作曲家。他以創作的實踐證明了十二平均律的合理性和優越性,對推廣十二平均律起著積極作用,可他已晚於朱載堉的發明一百多年了。巴赫於1722年至1744年,先後共創作了兩部《平均律鋼琴曲集》,每集各24首前奏曲和24首賦格曲,用遍了各種大小調。其目的是供學習鍵盤樂器的青年人使用,使求學的人得到實際的幫助,在學習的過程中,得到趣味性和技巧性的收穫。《平均律鋼琴曲集》融教學和演奏為一體,真可謂是一舉兩得。
綜上所述,十二律、十二平均律這兩種律制,都是我國古代人創造發明的結果,也是他們勤勞、聰明、智慧的結晶。但是,由於當時古代社會的“昏官、庸官”們,不知道它的科學、藝術價值所在,特別是朱載堉發明的“十二平均律”被束之高閣,就連發明者本人都被遺忘在“茅草屋裡”,過著懷才不遇清淡的生活。不過是金子總會閃光,十二平均律傳到歐洲後,被巴赫運用於鋼琴的演奏實踐之中,服務於人類,造福於人類。這就是科學、藝術的價值。我們今天更應該用海納百川的胸懷,用微笑面對世界,擁抱世界。
https://www.facebook.com/photo.php?fbid=933489326747618&set=gm.880053882102624&type=3&theat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