進入音樂班/音樂系之前,你必須要知道的五個迷思
在我回國執教於音樂系和輔導音樂系留學這幾年,其實我發現台灣有許多的同學並不適合音樂這條路,甚至不少同學也於畢業前承認,他們其實對音樂的興趣不大,但因為父母的關係,或是自己只會音樂,其他學科都不如人,才不得以學習音樂的,而現在的音樂市場,似乎也只夠糊口,感到相當彷徨。聽到這些話,說實在的,我不只感到同情,也很想幫學生一把,但實在為時已晚,除了只能勸這些學生找到自己真正的興趣發展第二專長外,別無他法。
因此我真得很希望,想要進音樂班或音樂系的同學或是同學家長,仔細思考以下的五點迷思,真實地瞭解自己或是孩子是不是和走音樂這條路,畢竟這一條路走下去是『一翻兩瞪眼』,不成功便成仁,因為這位同學將失去的,不僅是光揮的童年或燦爛的青春,也會失去所有一般人應有的生存在工商社會的基本知識和能力。
迷思一:我(的孩子)可以每日練琴,表示我(的孩子)適合走音樂這條路?
很多家長以為,自己的孩子可以乖乖待在琴房練琴數小時,一定是對音樂有相當多的熱情。但根據我深入人間的觀察,其實不然!一個人可以在琴房練上數小時的琴,可能,一、他真的有熱情,驅使她這麼做,但這是少數。二、他並不想練琴,但是他的父母或師長告訴他必須這麼做,給她不少壓力,加上他的個性比較順從,因此他這麼做,這是多數學生的狀況。
而這個問題,父母想要追根究底,逼迫孩子回答其實也是沒有用的,因為如果父母平時就給予孩子過多壓力,也無意間一直透露這孩子只會音樂,其他都一事無成的話,這個孩子出於對於權威或對未來的恐懼,他也不敢承認他是否真的只是因為順從而進入琴房練琴的。不妨多給孩子一些喘息的空間,讓他離開琴房,沈澱一下,想一想自己是不是真的喜歡練琴。
況且,走音樂這條路,其畢業後面對職業發展的艱辛絕對高過學生時期數小時的練習,因此個性順從的孩子反而不一定能面對音樂方面的職業所需的韌性,反而需要較為固執和樂觀的性格特質才能走得長遠,因此曲解孩子的順從個性為熱情的話,反而把她帶入不適合的行業中。
迷思二:我(的孩子)成績平平,只有音樂這項特殊專長,表示我(的孩子)有天份?
不少孩子走音樂這條路,主要原因在於成績不好,只有音樂這項特殊專長。因此他的選擇其實說穿了,是以他所會的技能來做比較,選擇一個相對優秀的技能。但這樣的選擇是有問題的,因為這個學生可能只是因為自幼就學習音樂,學習時間長了,加上順從的個性使然,自然有所成效。而或許相對於那些沒有機會受過音樂教育的鄰居孩子,便草率的聲稱自己的孩子有音樂天賦而適合學音樂。
在此,學生與家長應該重新審視學生的求學過程中,家裡是不是只提供他學習音樂的環境,而沒有機會接觸其他領域的學習。你會說,這學生成績就平平,表示他其他領域接觸過了啊!其實不然,人的天賦種類可是超越學校所教授的領域。例如:烹飪、人際交往、運動、幻想、買賣、修繕等等,這些能力和天賦都不是在學科的範圍內,但卻是在未來職業取向的決定上,扮演很重要的角色。換句話說,我們不應該就『現有的技能』來看這個學生的天賦,更不可因為草率的決定,剝奪了他學習其他事物的權利。
因此,不妨在與孩子閒聊之間,給予一些想像問題,例如:如果給你一年的時間,不用上課,不用考試,但是你必須要學習一樣東西,任何都可以,你會想學什麼呢?或許答案會出乎家長的意料之外,也許是街舞、也許是手工藝品之類,但這些都是家長根深蒂固排除在學科之外的技能,但可能卻是你的孩子的天賦所在,也是他可以發展的職業。
如果你的孩子不幸的在上述問題中,真的不知道想學什麼,表示他還沒有找到學習的樂趣,請多給他一些空間,探索自己,更不要逼迫他走音樂或是其他學科,如果真的不幸沒有時間來探索的話,把時間用來加強外語能力,至少會比加強音樂技能更有幫助。
迷思三:我(的孩子)說他什麼書都不想讀,只想練琴聽音樂,表示我(的孩子)命中注定走音樂這條路?
在台灣高度競爭且填鴨式的教育下,通常越接近指考的學生都會越發展出對藝術或音樂喜好的傾向,但這不一定代表他就真的喜歡音樂。因為台灣的教育著重左腦訓練比較多,人腦在過度失衡使用的狀況下,一定會想彌補過來,因此就會開始想從事右腦相關的活動,因此這些學生在課業之餘一定很享受音樂或藝術的活動,是人腦自動平衡的機制所致,因此一旦這樣的環境沒有了,他可能就不再需要音樂藝術的活動。
此外,練琴雖然當下是較為右腦的活動,但是在音樂系其他理論相關課程訓練中,卻是相當左腦取向的,因此這些學生一但進入音樂系就讀,很容易成績表現平平,但這些理論卻支撐著演奏的詮釋,因此光靠練琴,是不可能成為一流的音樂家,因為對於風格或理論的掌握欠缺,能成就的有限。
因此,對於這些學生,不妨找個機會,休個假,撇開師長的絮叨,真心的觀察自己喜歡和適合哪一種領域的學習。
迷思四:我(的孩子)音感很好,所以走音樂這條路,再適合不過了?
想要學習音樂,必須瞭解音樂的本質是什麼?音樂的本質來自於文化與情感,換句話說,音樂的演奏家,必須不僅要能夠區分不同國家的音樂文化,對於不同時代的情感也要能夠瞭解並且展現出來。例如18 世紀的德國的音樂與19 世紀的法國音樂在情感上有什麼不同?19 世紀波蘭作曲家的音樂與20 世紀俄國作曲家的音樂情感上有什麼不同?這些情感甚至要求對於近代歷史的瞭解才能體會。又例如德國人在談戀愛的情感表達與義大利人在談戀愛的情感表達有沒有不同?家屬過世的情感與事業受到挫折的情感有沒有不同?這些都是音樂演奏或創作真正會處理的東西。因此對情感的想像力、感受力,對歷史和文化的理解,才是學好音樂的最重要條件。音感只是最底層基礎的部分,我們不可能因為一個人很會煮白麵條就說他適合當廚師,同樣,我們也不能因為一個人音感好就認為他適合成為音樂家。但反過來說,一個人如果具備了情感的感受力、表達能力與想象力,音感雖然因為音樂學習時間短而表現平平,還是有可能成為音樂家,因為她還有足夠的時間把音感訓練起來的。
迷思五:我(的孩子)本來有音樂天分的,在台灣的教育下卻表現平平,但每次在大師班或音樂營受到外國老師的指導,又似乎表現不錯,可見是台灣的教育抹煞了他的天份,所以要趕快出國留學?
首先,我們必須瞭解,第一,能在大師班或音樂營指導的,一定是大師中的大師,自然在演奏或引導學生上相當有經驗。第二,學生參加音樂營或大師班的時間,多半是暑假,沒有課業的煩惱,又是自己選擇參加的自主性學習,勢必處於身心放鬆的狀態,自然學習效果比較好,因此對學習經驗也傾向正面。另外還有文化上,對於首次接觸外國人的新奇,也會讓音樂營或大師班的經驗增添不少光彩。然而,不能因此就否定國內老師的指導能力,尤其面對演奏而言,持平而論,國內的老師已經相當俱有國際水準了,不少年輕的老師當年在國外求學,絕對不輸給當地的白人學生,有些時候,這些國內的老師反而更能瞭解自己國家的學生在音樂學習上所面對的困難,給予適切的指導。
如果在國內的音樂學習,成績表現平平,應當審視的是自己對於樂曲的瞭解是否足夠,對於不同時代、文化、甚至作曲家的情感是否能體認?而這些甚至與一個人生命情感的體認有關。因此即便台灣的音樂教育制度可能過於競爭或是填鴨,台灣其實是有足夠的資源來讓你瞭解演奏這些樂曲所需的文化和情感的。端看你如何使用這些教育資源,換句話說,不要被音樂班的不合理教育牽著鼻子走,不要讓自己處於過度保護的環境下,讓自己多深入體驗不同文化、人、事、物,經歷不同的情感,盡可能發展自己的想象力、同理心、與自信,台灣的填鴨式教育其實壓不垮真正有天份的音樂家,而過去幾十年來也是音樂人才輩出,換句話說,是不是在歐美國家學習,甚至主修老師的性別與膚色絕對不會是你能否成為音樂家的關鍵!
http://yichenglin.pixnet.net/blog/post/2030408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