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文章】
【鋼琴演奏中的樂感】
樂感是指人對音樂的感受能力與理解能力。通常表現為人在音樂欣賞或音樂表現時對音樂作品的審美感受能力。前者的表現是隱性的,潛在於人的內心活動;而後者則將這種內心活動付諸音響傳達出來。而鋼琴演奏中的樂感是指對鋼琴音樂作品內在涵義的深刻表現能力。人們常講要用“內心歌唱”,要“有表情地”彈奏,亦即此意,就是指演奏要有樂感。它是音樂表演藝術(演唱,演奏)的靈魂,更是鋼琴演奏的關鍵性因素,也是決定青年鋼琴家成為藝術家的關鍵。樂感的狀況對於鋼琴表演藝術具有重要意義。
樂感需要天賦,更需要培養在音樂欣賞中,一個人若難以或不能真切地感受到音樂的美,便認為他的樂感不好;同樣,在音樂表現中,一個人若難以或不能貼切地傳達音樂的美,我們也會認為他的樂感不好,因而樂感這一概念的涵義應當包括對音樂的感受與理解兩方面。
在鋼琴演奏中,演奏家面對現成的曲詞作品要追思音樂原旨,發掘其中真諦,也要結合自己的理解感受,用手指在琴上將之表現出來,將帶有自己鮮明個性色彩的對生活的感受、願望化為音樂敘述以示他人,進行由知而感的創造。可以這麼說,支配著手指的是對樂曲的感受能力和理解能力,起決定性作用的是彈奏者的樂感狀況。
對於樂感的來源,歷來有兩種不同的觀點。有人認為樂感是先天性的,父母給的,有人則認為樂感是後天性的,經過學習得來的。前一種觀點可以由此而決定一個人可否從事音樂藝術表演事業;後一種觀點是任何人都可通過勤學苦練而獲得演奏藝術所必備的樂感條件。以上兩種觀點,中外古今無數事實證明,無論先天論還是後天論都是片面的。應該承認,人的大腦器官對於音樂的感知反應是有差別的。聽到同一音樂片段,有人能浮想聯翩,有人卻充耳不聞;有人可手舞足蹈,有人卻無動於衷。顯然對於非音樂的耳朵,再動聽的音樂也是沒有價值的。然而,玉不琢不成器。對於音樂具有良好的樂感,只是具備了從事鋼琴表演藝術的某一方面的先天條件。鋼琴演奏所需要的樂感,是需要經過一定專業訓練的,是需要通過演奏技巧來表達的,達到一定專業程度的、具有藝術價值的樂感。這種有別于自然狀態的樂感需要一定的天賦,但更需要有目的的培養。
樂感的培養
(1).首先要注重文化知識與中外音樂理論知識的學習,全面提高文化與藝術方面的修養。文化修養與對外部事物的接受能力、理解能力直接有關。文化修養不足的演奏者,在表達作品意境、詮釋作品內涵的程度必然受到一定局限。音樂作品與文學作品有著相同之處,在產生背景、社會功效、創作與欣賞均需形象思維與邏輯思維。許多鋼琴音樂作品與文學作品有關甚至是直接受文學作品啟迪而創作的。
古今中外優秀的鋼琴音樂作品是世界文化藝術寶庫中的珍奇、人類文明與智慧的精華。各個流派、各個時代、各種類型的鋼琴音樂往往特色各具、意境迥然,對它們的感受的理解離不開一定的社會背景、文化氛圍。這是文藝作品“源于生活、高於生活”的創作原則的具體反映,也是鋼琴演奏家藉以闡釋作品、揭示內涵的基本依據。縱觀古今中外享譽樂壇的鋼琴演奏大師,無不自幼受到文化藝術方面的嚴格教育與濃郁薰陶,無不具有深厚而扎實文學藝術修養。鋼琴演奏這棵大樹只有深深植根于藝術與文化的肥沃土壤,方可枝葉茂盛,果實累累。
(2).其次要注重和聲、複調、曲式、配器等音樂理論的學習,不斷提高宏觀把握、微觀分析鋼琴音樂作品的能力。鋼琴是和聲與複調類的樂器,鋼琴作品在某種程度上是樂隊作品的濃縮。如同指揮家指揮樂隊需要音樂理論這一基礎知識一樣,鋼琴家駕馭鋼琴同樣離不開音樂基本理論。否則,便無法通曉鋼琴作品的和聲配置、複調形式、織體特點、曲式結構,便無法做到胸有成竹,不僅直接影響對具體作品的感受、理解與表達,而且還會影響鋼琴演奏整體水準的提高。中外古今音樂史上,不少鋼琴家同時身兼作曲家或指揮家的例子舉不勝舉;即使專職演奏家或教師,對諸多部鋼琴作品瞭若指掌亦比比皆是。這其中的奧妙當然並非他們超人一等,而是對音樂理論的熟練掌握與運用密切相關。
(3).要注重對於一切優秀音樂作品,包括中外鋼琴音樂、交響音樂、民族民間音樂的欣賞,特別要注重對於優秀鋼琴演奏家的演奏的欣賞,以便博採眾長、融會貫通,逐步形成自己獨具特色的演奏風格。音樂是聽覺的藝術,運用聽覺器官大量欣賞,可以直接有效地吸取藝術精華、培養良好的感受與理解音樂作品的能力、領略作品的韻味與內涵、洞悉作品的情緒與意境。欣賞優秀的鋼琴音樂,可以深入地體味作品處理方面的細微差異;欣賞中外管弦樂與民族管弦樂,可以有益於發揮鋼琴演奏和聲與複調的獨特作用;欣賞民族民間音樂,可以更準確地表現中國鋼琴音樂的東方神韻。而當今高度發達的現代科技、傳播媒介,則為音樂作品的傳播普及開闢了多種途徑。錄音錄相、廣播電視、舞臺演出、電影放映等形式使音樂欣賞成為舉手之勞。
一切有志於鋼琴演奏者,應該利用可能的傳播工具,自由遨遊音樂的海洋,不斷擴大藝術視野,努力深化音樂的造詣,對培養鋼琴演奏所必備的良好樂感是有必要的。
(文章轉載自網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