郎朗:演奏家要有熱情及自我風格
整理/林采韻 文/郎朗 (20050822)
在台灣演出多次,今年6月與指揮艾森巴赫和費城管絃樂團之行,是最愉悅也是最深刻的一次,台下觀眾的熱情,讓我感受到「他們真正了解我的柴可夫斯基」,此外,音樂會當天下午所安排與學子對談的活動,讓我和台灣學琴的小孩能有更直接的接觸,也是絕好的經驗。
我剛結束西班牙的演出,偷閒回到費城的家,不過再過兩天我又得出門到義大利演出,我現在最期待9月和鋼琴家巴倫波英前往以色列耶路撒冷和巴勒斯坦拉馬拉舉行雙鋼琴音樂會,希望將音樂之美帶給當地兒童同時進行慈善募款,你們一定不相信在巴勒斯坦居然有專門培育音樂人才的幼稚園,世界真的有太多我未知的事物。
●對鋼琴產生興趣 和一部貓卡通有關
每次在音樂會上,看到台下的「小」觀眾,總讓我想到兒時的自己。小時候我對鋼琴產生興趣,完全和一部卡通有關,名叫「Tom andJerry」(貓與老鼠),其中那隻貓琴彈得超棒,模彷鋼琴大師霍洛維茲的神情像極了,我心想「天啊貓都能彈琴彈那麼好,我怎可能不行。」那時我3歲,吵著父母找老師,開始上第一堂課。
我還記得我生命中第一架琴是來自北京的國產琴,6歲生日時父母幫我買了一架瑞典琴,當時家裡環境不是很好,大陸物質又缺乏,能夠有國外進口的琴可用已經很不錯了。這部琴一路用到我14歲出國,曲目從貝多芬奏鳴曲練到拉赫曼尼諾夫協奏曲,不是我在說這部琴命夠苦了,一路被我折騰,斷了60根絃,因此遇到按不出琴音的地方,還得自己想像一下,所以我可以驕傲的說,「好的,壞的,任何琴我都可彈。」
也因此到了美國寇蒂斯音樂學院學習時,學校提供一台好琴放在我公寓裡,第一天晚上只要我起床上洗手間,每次都隨手摸摸鋼琴,不敢相信是真的。
回想小時學琴的過程,挺是有趣,1980年代當時古典唱片仍然很難買到,出版的又少,不過,電台每天都會播放兩小時的古典音樂節目,因此疼我的父親,趁我上課時幫我把節目錄下來,等我放學後就放給我聽。唱片聽得少,往好處想或許正是如此,我並沒有受到太多演奏家詮釋的影響,找尋自己的風格也比較自在。
演奏生涯一路上,大家總是看到我成功的一面,事實上苦練的過程中,誰沒哭過,有段過程是我這輩子最難忘的回憶,現在的我只有苦盡甘來足以形容。9歲時父親為了我長遠的發展,辭了工作陪著我到北京,當時我跟一位老師學習,這位老師可說是每天罵我,說我不應該彈琴,未來一定沒出息,上了半個月我終於脫離他的魔掌。但是之後2個月,我完全不想碰琴,最後能夠恢復自信,只因我夠熱愛音樂。
我覺得能夠找到一位適合的好老師是重要之事,不過並不容易,現在大陸學琴的小孩,我看最少也有1200萬,大陸雖然不缺好老師,但是並不是每個小孩都有機會被好老師教。我認為中國式的教育,總是太過嚴苛,往往被對、錯、好、壞等絕對答案壓死,在西方他們對小孩並非溺愛,但是給予足夠的空間讓小孩成長發揮,我覺得作為一位演奏家,一定要能獨立思考,有能力建構自己的思想,中國式的教育有時將成為阻礙。
不過,在這樣體制下生長的我,也養成絕對的抗壓性,我每年上百場的演出,看在別人眼中好像很辛苦,但是我覺得還好,因為小時候的壓力才大,在北京時,老師常出奇不異的說「請你在一周內完成某個曲子,準備上台。」現在許多邀請都是1、2年以後的事,跟以前比好得太多了。
●享受練琴的感覺 現已練成50首協奏曲
說實在的,我真的很享受練琴的感覺,不是我在吹捧自己,我10歲時已經在練巴赫「郭德堡變奏曲」,在寇蒂斯音樂學院3年中,我練成37首鋼琴協奏曲,現已累積到50首協奏曲。我應該說自己很幸運,我的手長得不錯,彈鋼琴挺自在的。在此,我想提醒現在學琴的小孩,要彈好琴,首重基礎訓練。
我知道有些學生不喜歡練音階,我必需說音階很重要,我也不喜歡練,但沒有選擇,許多鋼琴家老的時候手跑不起來,就是因為音階練習沒有扎實。還有切記,練琴不能著急,如果一首曲子你覺得練起來很費力,就慢慢一步一步的練,絕對不要累出病,音樂應該帶來快樂而非痛苦。
其次,我覺得彈鋼琴自我風格十分重要,近來我舉辦不少場大師班,發現音樂學院的學生經常缺乏個性,每個人彈出來的東西都差不多。我認為彈琴就像聲樂一樣,每個人的聲音都應該不一樣,所以在大師班的過程中,我的工作不是糾正他們的技巧,而是透過問答,幫助他們找尋到自己的聲音。
●樂於所做的事 才有機會成功
許多人問過我,眼前的成功,如何獲得?我認為不管你多麼有天分、老天如何眷顧你,沒有比「樂於你所做的事」更重要,若你不愛手中的東西,就算你再有天份也不會成功。
練琴根本上是乏味無聊的事務,因此年輕人練琴容易人浮氣躁,表現的太好又易於驕傲。不過,時時能保有對事務的好奇心,對自己的自信心,對音樂的熱情,應該足以突破難關。我相信有才能的人,不努力也絕不會成功,沒有大才能的人如果努力,總有一天能趕上甚至超越。
近來看到許多大陸演奏家在國際比賽舞台上出類拔萃,在我心裡一方面感到欣慰,另一方面覺得大陸學琴的孩子如此多,拿下幾個獎項也是應該的。比賽我認為是通往職業舞台的方式之一,我從小也參加過無數的比賽,但是切記,比賽不代表全部,得第一名的人未來的發展也不一定比後面名次的人好。比賽有可能只是個生涯的開始,或著連開始也沒有。謙虛融合自信和熱情,我相信是成為一位演奏家最好的態度,希望能和大家共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