樂覽 第52期
《藝論紛紛》
音樂比賽的演奏觀與心態
文 / 郭宗愷
最近,台灣進行著一連串的重要音樂比賽,其中眾所矚目的2003年第一屆台灣國際鋼琴大賽、政府每學年舉辦的全國學生音樂比賽、「行天宮菁音獎」全國學生音樂比賽、山葉鋼琴比賽、河合鋼琴比賽、大台南音樂比賽等等,不斷刺激著國內外樂器演奏者的挑戰意識。音樂比賽對於音樂風潮的鼓動,在教育與社會上扮演了重要的貢獻。傳播媒體對比賽的報導,除了引起一般民眾對古典音樂的注意與期待外、比賽對演奏者學習動機的提升、演奏潛力的發揮、都有極正面的激勵作用。
就如水可載舟,亦可沈舟,音樂比賽誘使參賽者在期盼中,為著「贏」,長時間「拼命」,但各種比賽的第一名幾乎皆只有一位,期盼的落空,一家歡樂多家愁的殘酷現實,對參賽者、父母、師長們易產生心理上的傷害,輕則需在挫折中療傷,調整對自我的認識,重則在失望中,中斷了參賽者的音樂演奏之路。如比賽的觀念與心態不正確,參與者的心靈與學習都將受到無謂的折磨與摧殘。
比賽的觀念與思想,塑造出參賽者的心態,而比賽心態對比賽時的演奏,具有舉足輕重的影響力。由於思想會引導情緒,有了正確的演奏觀與心態,才能營造自然表達的心理環境,也才能發揮演奏的實力與潛能。
演奏觀
演奏的觀念與取向因演奏的性質不同而改變。各種演奏,例如,比賽、一般的演奏會、期未考試、升學考試等等,皆因目的與功能的不同,演奏者也秉持迥異的心態演奏。很不幸的,演奏的水準不是由自己決定,需仰賴他人的評鑑,多數人認同了,才是好的演奏。這是民主政治,多數人(聽眾或專家)的意見定位了演奏的層次,這實違反藝術表達的獨一性,怎知不是「眾人皆醉,我獨醒?」且藝術有其統整性與完美性,它是無法比較的。但,如硬是要拿來比賽,則評量與「比較」就無可避免。
演奏者參加比賽各有不同的動機,基本上是為著奪冠、為了證明自己比別人強、或為了激發自己的學習動機、或為了增加演奏經驗、或為了增加自己的名與利。比賽的名次,除了取決於自己的臨場表現外,對手是誰,及評審委員們對音樂的認知與品味,皆是關鍵因素。參賽者的心態是意圖壓倒群雄,並深知自己被檢驗;聽眾與評審委員的聆聽取向是檢視與比較的。
一般音樂會的演奏,是為了呈現演奏者的樂思,動機上是與聽眾分享自己獨特的成就,希望與聽眾在心靈上有雙向的溝通。這是最舒服而自由的演奏情境,演奏者的心態常是主動分享而親切表達的。聽眾對音樂的態度是欣賞的,而非檢測的;是為了對演奏者的好奇、或為享受其音樂而聆聽。
期未考試的演奏,屬於成就測驗,是被檢驗的,評鑑的目的在檢查本學期是否用功,學習是否進步。這種演奏是不舒服的,常淪為被動、被檢驗的心態。
升學考試的演奏,亦屬於成就測驗,更是被嚴格檢驗的,評審委員在檢查演奏者的基礎訓練、音樂性、音樂觀念、及估測將來發展的潛力。這種演奏是最不舒服的,演奏常為強制性的表達,是只許成功,不容失敗的被檢驗心態。
比賽的演奏心態
「怕」是演奏者如影隨形的心魔,它不斷地破壞及鬆動演奏的完美性。「怕」有許多不同的內涵,有的是無名的怕,有的是莫名的焦慮,有的是憂心達不到水準,有的是怕得不到期盼的名次,有的是怕輸給某人,有的則是怕使關心自己的人失望,有的人怕自尊掃地,有人甚至害怕被責罵等等。
在人格上對週遭環境敏感的人,演奏時緊張與怕的反應也強烈。無名的怕也常與對世界的關係及自信有關。改善無名的怕,應自改善人際關係,發展自己對世界的愛,主動與人分享內心的感受,創造愉悅的演奏經驗,安排能力所及的成功演奏經驗著手。在人際關係中敞開胸懷,坦然眾人面前接受自己的長短處,能不偽裝而感受到交流的快樂與成就感後,即可對自己的自信給予正面的加強,並改善演奏中的無名怕。另外,亦可用減敏感的訓練,選擇性地使自己只對音樂的情感反應,而對週遭的環境及負面的思想不反應。
在害怕自己達不到演奏水準方面,演奏者應有的認知是,一旦走上舞台,演奏的完美度即不是自由意識所能掌控的。亦即只能「盡力而為」,而無法追求完美,演奏時秉持「完美主義」的心態,常因「戒慎恐懼」,而畏首畏尾,導至不完美的演奏。在演奏時「完美」有如影子,捉摸不定,在意識上越要抓它,越是適得其反;想反的,任它而去,切忌追求完美,只要「盡力而為」,它即可能悄然出現。在台上,沒有任何正常的人會故意失常演出,因此,要接受自己有「犯錯的權力」,對自己的態度,是「寵愛」的,即使在台上出現了極大的差錯,都要全然接受,一旦有抵抗或不原諒自己的態度,演奏即會產生更可怕的失常與失誤。所以對任何不完美的演奏,皆應以平常心,打從心底,坦然接受。
害怕自己達不到演奏水準,可以另一角度加以改善,即平時對自己嚴格的要求與做好充分的準備。一般的學生,平常練琴時,態度常鬆弛而不嚴謹,但上了台卻要求自己做出平時達不到的完美演奏,這當然是不可能的。應在平常練琴時,即對自己嚴格要求,秉持「完美主義」的態度,要求自己達到最完美的境界;要有「危機意識」,要知道「迷糊的練習,產生明確的失敗」。惟有充分準備,成熟度高,才允許自己上場演奏。如此上台前,即能對自己增填幾許把握與自信。
「怕輸」的心理,會令人裹足不前,患得患失,失去演奏應具備的主動、自信、勇氣、能量與自由的投射,更失去「隨心所欲」的自然表達與心靈的溝通。比賽有如上戰場,「驕兵必敗」,「哀兵不勝」,而「貪生怕死」的軍隊與勝利勢必無緣,「敢死」的軍隊才有贏的契機。應深知不怕死的軍人,也可能被流彈打到而陣亡;勇敢的想法是,二十年後,又是好漢一條。同理,比賽要「不怕失敗」,因為任何人都有可能在台上忘譜,或犯無法控制的錯誤,有這種情形出現,只好認了,當作被流彈打到,仍應盡力演奏完畢,再接再厲,續創新局。惟有「不畏失敗」的心,拿得起,也放得下,才能保有激發潛力的心態,以「初生之犢不畏虎」的氣勢,努力做音樂,勇往直前。
非戰之罪
參賽者對比賽的評鑑與選拔之性質,應有更清晰而深入的理解。在高層次的比賽,如果參賽者的水準皆很高時,並不表示第一名比第二名好,只能說,該比賽的評審委員,品味接近第一名參賽者的人較多。亦即,同樣的演奏,如果評審委員換成另一組人,其結果很可能是相反的。因此,參賽者要知道,拿第一名,並非演奏出自己的最好面貌即可獲得,還要碰點運氣,即主辦單位聘請的評審委員們,接近你品味的人必需佔多數。這個變項不是參賽者所能操控的,只能碰運氣,解決的辦法是,多參加幾場比賽,如果你夠好,總會碰到欣賞你的評審團。認清這個選拔的現實,才不會受傷:第二名,不代表比第一名差。
對手是誰,亦為決定名次的外在因素。如果這場比賽,高手很少,則勝算機會大;但如高手盡出,是否夠幸運被多數評審委員點選,則需要更大的運氣,參賽者僅能盡力而為。所以,對比賽的結果,應以平常心對待,末得到預期的結果,可以反省,但決不責備自己。
為音樂而演奏
為音樂而演奏是一切演奏的根本,其他的原因,只是完美演奏的副產品。演奏時,勿為音樂以外的因素而演奏,只能心存音樂,為音樂藝術而演奏。
很可惜,演奏者常捨本逐末,為分數、為名次、為考學校、為不輸給某人、為父母師長、為自尊、為名利、為金錢等等與音樂無關的事而演奏。演奏時,如果心中掛念著這些非音樂的標的,則不可能專心或自然流露出真誠的音樂。但從另一角度想,如果演奏者心中只追求音樂藝術,全心投入、心無顧忌,才能做出忘我的音樂,這是完美演奏的唯一心法。一旦演奏者能展現自己最自然的情感,完美而感人的演奏即可能出現,其他的副產品,如分數、名次、入學、自尊、名利等等,自然尾隨而至。
比賽是以現場的演奏定天下,如果心繫名次,則敗象已生,唯有心無旁鶩,渾然忘我,沈浸於音樂,才能展現自己的實力。不要去捕捉名次,努力做好音樂,優異的名次自會追隨而至。
同理,參加比賽的心態,應以提升自己的音樂層次及演奏能力為參賽的目標。可以有奪冠的鬥志,並將之轉化為練琴時的動力,及演奏時的旺盛精力,但如果變成心理上患得患失的焦慮與負擔,則是弄巧成拙,本未倒置,想以此獲得優異成果,更是緣木求魚。只要自己在音樂藝術表達的能力不斷精進,優勝的戰果,遲早會輪到你,「不是不報,時候未到。」
比賽場常見人生的各種層次,先是初生之犢所呈現的「見山不見林」,然後是「見山是山,見水是水」的心態,最後則是賽場高手的風範,「見山不是山,見水不是水」的境界,這裡的「山水」指的是比賽的名利,而「林」才是音樂。在「怒海狂濤」的比賽心境下,看淡名利,以平常心,反璞歸真,回到音樂。心存音樂,且只有音樂,才是比賽演奏時應有的心態。
http://tw.wrs.yahoo.com/;_ylt=AvlnJzpSPBhzXPg0VmT22Xdr1gt.;_ylu=X3oDMTA2bTQ0OXZjBHNlYwNzcg--/SIG=12rjge90u/EXP=1129361923/**http%3A%2F%2Fwww.ntso.gov.tw%2Fpublish%2Fperiod%2Fpbs052%2Fpbs052_p17.htm